一个皇上纳妃的区区小事,成了新君与旧势力争夺话语权的厮杀主战场。
张太后微微松了口气。
正要向作壁上观的勋贵武将集团那边抛出橄榄枝寻求助力,以便彻底压伏新君。
却见朱瞻墡微微一笑,伸手压了压,将满廷喧嚣止住。
“此事既然各执一词,决断难下,当交予内阁处置。”
一时之间,众臣全部收声。
内阁本就是辅助皇帝决策的最高机构,尤其洪熙朝间,内阁权力大涨,朝廷中枢政令,无不出自内阁。
决策难定之时,交由内阁商量裁定,拿出意见,早已深入人心。
满朝众臣齐齐点头,将目光聚焦在杨士奇、杨荣、黄淮、杨溥和胡濙身上。
杨士奇杨荣走到一边,摇头叹息道:
“臣等以为此事不妥,损及皇家颜面,朝廷威严,谏议陛下收回成见!”
胡濙自顾站到另一边:
“臣以为此事大妥,于国于君大有裨益,可使黎明百姓、番属蛮夷归心,臣谏议陛下立即纳唐氏为妃!”
二比一!
尤其杨士奇还是辅,形势已呈一面倒之势。
济济一堂百多人,目光顿时都汇聚在一直不曾表态的黄淮、杨溥身上。
黄淮杨溥两人平时甚少主动表意见,存在感不强。
加上又是深受朱高炽信任的遗臣,新君继位之后,人走茶凉,他们更是如透明人一般,只是默默做好自己份内之事。
可黄淮毕竟也曾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辅,在朝臣中的威望并不逊杨士奇多少。
若是黄淮杨溥依然保持之前然中立之态,今日廷议,应是太后夏原吉一方获胜。
新君第一件真正想做的事就被驳回,威望大损。
此后执政只会越来越难,束手束脚。
若是意志不够坚定的新君,受挫之下,从此厌烦政事,耽于后宫淫乐。
甚至杜绝朝政,深居宫内,从此不愿上朝,将政事尽数交予内阁处置,也不无可能。
可若是黄淮杨溥倒向新君,局势将会大变。
新君在内阁取得优势,黄淮也能隐隐与杨士奇分庭抗礼,新君施政将不再困扰重重。
一时之间,朝廷权力争锋,胜负竟系于这两个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洪熙遗臣身上。
可黄淮杨溥会选择站在哪边呢?
还是继续保持原先的然中立姿态?
一众朝臣,甚至包括张太后,心都提了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朱瞻墡都当了皇帝,一言九鼎,以九五之尊身份强制推行下去好了,何必看这些老奸巨猾文臣脸色。
可满朝文武之臣,没有几人会如此幼稚去想。
皇帝每一次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强推自己想法,都是以消耗帝王威望作为代价。
新君初立威望不多,如此自损根基可不是智者所为。
只会让群臣私下积累不满怨恨,离心离德,就连摇摆中立之臣,也会被推到新君的对立面。
到时举朝皆敌,新君真成了孤家寡人。
历史上敢一直这样干的皇帝,成为亡国之君,或者被群臣联合废黜的,不在少数。
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君臣相处之道,又岂是简简单单的以势压人!
只是,黄淮和杨溥一向只忠于先洪熙帝,安分守己。
难道真会做出抉择?
朝臣们一个个紧张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