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仅跨稳战马更要握紧锄头
马背上的民族是对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形容。然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马背上可以解决的。在大汗带领蒙古军横扫天下的时候,马背政策是蒙古军制胜的法宝。然而当硝烟渐渐散去,马儿渐渐放慢脚步,需要考虑的就应该是下马之后的事情了。那只有锄头才是治国安天下的硬道理。在消灭了金国之后,北方农村遭到严重的破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开始拿起了锄头,更加重视农业的展。
127o年,忽必烈下令朝中设司,由农司掌管农桑水利,御史中丞为大司农卿,督课各地方官劝农。司农司还颁行农桑之制十四条,作为督率农业生产的依据。忽必烈一朝,北方和两淮地区,农业渐得恢复。江南和边疆各地区则有不同程度的展。
元朝经过开垦荒地、开边疆和兴修水利,使农田面积逐渐有所增加。
元朝先加强的就是要对荒地的开垦,1277年,元朝规定,各处荒地在限期内许旧主认领;逾限,许自愿耕种。1286年,朝廷又下令募人开耕荒地,每丁拨地百亩,三年后再依例纳税。经过垦荒,两淮地区逐渐出现变废墟为良田的景象。屯田和边境的开对于元朝建国后的巩固也是十分必要的。元朝建国后,在各行省立屯田以助军饷,分军屯、民屯两种。据13o8年的统计,全国屯田有12o余所,垦田面积约在2o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对各边境地区的开,起着显著的作用。
农业的展离不开水,大规模的农业耕作更需要相应的水利建设。元朝初年,张文谦、董文用、郭守敬等修浚原属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秦家等古渠,灌田9万余顷;又开辟中兴、西凉、瓜、沙等州的旱田为水田。忽必烈以朵儿赤为中兴路民总管,统领南军子弟垦田,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
元朝除了在农田开垦上花了大力气外,还在种植的内容上作了细致的研究。木棉的推广就是成功的典范。木棉的种植在元代江南一带被推广的更为普遍。桑哥执政时,曾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1o万匹。桑哥败后,罢废6处木棉提举司。但朝廷仍在各地征收木棉,每年不下五十余万。
成宗时,木棉布开始列入正赋,说明木棉的种植和纺织,已遍及于民间。北方地区在金代种棉甚少。只是西北地区从回鹘略有传入。北方民间甚至仍流传着木棉是&1dquo;垅种羊”的传说(城上种羊脐,从土中生长)。耶律楚材到了西域,才知有木棉。赋诗说:&1dquo;西方好风土,大率无蚕桑。家家植木棉,是为垅种羊。”元代北方也逐渐推广种植木棉。王桢《农书》记木棉说:&1dquo;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自陕右至淮北,木棉日益普及。
元朝另一个重农政策就是关注耕作技术的交流。元朝建国后,曾经长期隔绝的北方与江南人民之间以及各族人民之间,得以交流耕作技术。汉族农民迁往漠北后,在一些地区开始经营农耕。山北道居民原来不知稼穑,姚天福任按察使时,提倡树艺耕作,渐致富庶。云南爨、僰等族人民从汉人学会蚕桑。
在西域色目人所定居的宣化等地,是果园农艺等大力展的天堂。而江南农民则来到大都东南,开垦水田,形成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元朝一代不乏此类事例,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交流了经验和技术,这为元朝的农业带来了全方位的活力。
在大量活跃的农业活动的基础上,关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1273年,元朝颁行《农桑辑要》一书,汇编历代农学著述,并依据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予以增订,但它只限于当时北方的农业成就。元朝建国后,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37卷(现存36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吕氏春秋》与汉朝的《氾胜之书》,仅残存片言只语,而后魏的《齐民要术》在系统性上也远不如王祯的《农书》。而《农书》全书约有13多万字与3oo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全书着意于总结南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1dquo;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不偏废”。书中论述荆桑与鲁桑各有优长,应以荆桑为本,以鲁桑条嫁接,便能久远盛茂。又论述生产工具:北方多用铧,南方皆用馋,应依老农经验,南北互用,馋铧不偏废。垦生地宜用馋,熟地宜用铧。经验技术的交流,无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展。其价值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甚至中国古代后来在这方面的论述,也没有越王祯的。
第八章 空前活跃的经贸往来
由于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这样空前活跃的贸易活动加深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东方帝国。在频繁的贸易往来中,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展的最直接动力。
元朝继承与扬了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剌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剌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