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算是最能反映经济状况的一条街了。那边青年男女多,本身就有不少卖衣服的烫头的,要真是地摊生意起来,肯定也是那边的最多。
三人一路往文化路那边去。
快一点了,还没吃上饭,林川饿得肚子咕咕叫。林初平提议找个能吃午饭的地方,先垫垫肚子,但林川不肯。
这一路从一高走出来,有了外甥的提醒,林川还真观察到有街上出现不少小吃摊,特别是炸火腿肠的,更是比起上次他们过来时,更常见了。
林川准备挨饿去文化路看看,那边小吃摊只会更多!
林初平见小舅舅一脸忧色,他笑着安抚:“小舅舅,你不要太担心,这不是好事吗?”
林川不能理解:“这算什么好事啊?”都去买别的小吃了,谁还买他们林记的串串香?
作者有话说:
本文将在明天上午入V,大概是十点左右布V章,各位小天使们请继续捧场啊!
(啰嗦两句,阿梦本来是想倒V的,这本数据有点不太好想快完结重开一本,但后来想想算了,按照正常计划写完,就算是再扑数据再差,写完总是有好处的。单更这几天,阿梦也一直都有日六日万,V后把之前存的出来吧,到时可能有点多,小天使们理性消费啊。)
第23章
林川笑着跟他讲:“你看,人们出来摆摊赚着钱了,他们手里有钱就自然舍得消费。就算是他们没时间消费,那他们的家人花钱也会变多,这样的话来咱们小吃车买串串的,不就能更多了吗?”
林川瞠目结舌。
“就比如说小刘靠摆摊卖小吃赚到了一百三十块钱。其中一百块给孩子交了这学期的学费,二十块作为家用买买日常用品,十块钱当中小刘花了五块钱买这月要吃的大米,又给了家里孩子五毛的零花钱。”
林初平继续说:“小舅舅你看,一百块给了学校,教师有了工资;家里需要竹蒸篮,买了竹蒸篮和大米,这钱就流通到了农村,这样乡下农民也有了收入;教师、农人、孩子有了钱,可能又来买咱们林记串串香……这样,大家都有了钱,大家也都敢花钱,钱流通度变快,人们物质生活也就会越来越丰富。”
林山感觉外甥说的是有道理的,但又感觉似乎有哪里不太对,他问:“这是在哪儿学到的?”
林初平笑笑说:“这属于经济学了,我记得前阵子闻上就有讲。舅舅,回头你们多看看闻,也能多了解了解政策。”
林山点头答应。
到了文化路,还没走到最繁荣的时候呢,林初平他们就看到不少卖炸火腿肠的。
“这么多卖火腿肠的?”林川咋舌:“都挤在这儿,生意能好么?”
肯定是不好的,一眼望过去,都是卖炸火腿肠的,一个人买炸肠旁边几家都在抢人。
林初平:“毕竟做这很门槛很低。人们看咱们串串香赚钱,他们想入行,但一来研究不出配方,炸火腿肠虽说也属于咱们串串其中一种,但其实做起来简单;二来咱们摊子扩张度还快,学咱们串串香前期各种材料加一起投入还挺高,想做串串的,没绝对把握研究不出来的,或者是投资谨慎的,都不敢轻易来做串串香。”
林山也分析:“他们这些人心里想的是,火腿肠是肉,人们普遍肚子都缺油水,光卖火腿肠肯定也能赚钱。”
“可这一条街的,也太多人买炸火腿肠了吧?”林山皱着眉头,这一路就走了五十来米,他就见着四五家个卖炸肠的。
他怪道:“这么多人都挤在文化路,这些都是彼此的竞争对手啊,这儿挤着,还不如去什么学校门口,或是居民区呢!”
林初平笑笑。人们都有扎堆心理,见文化路年轻人多、手大,就都一窝蜂挤进来摆摊,反而是给这边的小混混送保护费。
“得等他们当中一些摆摊不赚钱了,心里着急了,就开始琢磨去哪些地方摆摊也能赚钱了。”林初平说。
这是市场调节。
三人又往中心地带走了走,现这里摆摊的人更多。不光是有卖炸火腿肠的,还有其他各种小吃,甚至还出现了卖衣服的,卖玩具的,卖丝巾的等等,各种各样的小摊,五花八门。
林川:“这儿不成农村大集了?”
还真跟农村大集类似。
一街两行门店门口都摆着各种摊子,把后面的门面房都给挡了。不少租门面房的,气得叉腰怒骂门口摆地摊的。
摆地摊的理直气壮回他们:“都是交了保护费的!为啥不让我在这摆摊,老子想在哪摆就在哪摆!”
开店的也凶:“你们在我们店门口摆摊,挡着我们店做生意了!”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接着,就有开店的也出来了,跟摆摊的挤一起,他们也要在门口铺个烂床单摆摊卖东西!
不去看他们吵架,林初平大眼扫一遍,在心里粗略数着。光是各种小吃就出现了四五种,有卖桂米糕的,有卖炸毛蛋的,还有卖爆米花的,这些小吃摊旁边零零散散站着几个买家。
林川也注意到这些了,他歪着脖子得意地跟小外甥说:“还是咱们摊子面前排队的人最多!”
刚才路上外甥说什么宏观经济学林川他不懂,但他心里也能隐约猜到,文化路能这比平常还多的客流量,肯定也跟这些五花八门的摊子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