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让师生们兴奋的事就是摘帽子了。
领导说,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展我国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有了这句话,给知识分子扣臭老九、zou兹派帽子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老师们也不必再战战兢兢,而是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这场共有六千人参与的全国届科学大会开了半个月,直到月底才结束。
大会的最后一天,有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嘉奖,862个集体得到了表彰,7675项优秀科研成果受到了肯定。
大会结束了,但民族科学的复兴才刚开始,正如郭大诗人出的那句呐喊,“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2]
关于此次会议的报道则是全方位的、铺天盖地的,城里的民众们可以看电视看报纸,听收音机看街道布告,但农村的信息传递渠道就弱了很多,主要是靠生产队的老书记们给队员们宣传。
宣传工作很重要的。第一是为了彻底改变大伙往日的看法,不能再用异样的眼神看知识分子,以后要尊重知识分子,更要尊重知识。第二则是为了鼓励教育,只有提升教育的质和量,才能挖掘出更多的人才,使得科学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所以清河大队上头的红星公社就打算把村小撤了,整合公社资源,办出一个好的公社小学来。
去年高考他们公社出了不少大学生,是县里头教育成果最好的公社,县里也给了奖励,批了一款子,还有县中学淘汰过的一百多套桌椅。
今年三月初,省里对今年的高考规划做了指示,明确要深入化扩大化,社长便觉得这基础教育也要搞好。
整个三月,他都在忙着这事,加上如今的科学春风一吹,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他。
三月底是种玉米的时节,学校会放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忙,社长就把下面村小的校长叫来开会,问他们愿不愿意把学校搬到公社来。
愿意!十万个愿意啊!
村小是什么条件?好一点的是砖瓦房,差一点的是土墙屋茅草顶,下雨了墙会垮,地上坑坑洼洼,顺着墙缝流下来的雨水能把黑板的字冲刷干净。太艰难了。
公社呢,三层的水泥楼房,不漏水,地上也铺了水磨地板,清清爽爽平平坦坦,校园内还有花草树木,篮球场、乒乓台。
最关键的是有食堂!公社学校老师是绝对体会不到村小老师中午下课急匆匆回去烧火做饭,刚吃完就要去上课的感觉。
搬!马上就搬!
农忙假结束后,学生们回了学校,老师们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学生们。
学生们欢呼不已,都很是向往进城。对比生产队,公社的确算得上是城里了。
春燕也高兴,到家后她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妈刘氏了。
刘氏听了这话,却没那么欢喜,甚至有点愁。
愁啥呢?无非两点。一来是路途远,孩子这么小天天都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脚丫子都能走废。二来是花了那么长时间在路上,家里的活,孩子可就真帮不上啥了。
她刚坐完月子,按说是该再休养一阵的,只是碰上了农忙,哪里坐得住?她既要上工还要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春燕在家能帮着打个猪草、赶个鸭子、洗个衣服,减轻她不少负担,但春燕这一去,哪还干得了啊?
要是有个自行车就好了,孩子们在路上花的时间就能节省一些。
刘氏想着想着就瞄上了陈爱学家里的车子。
那车子不好带上火车,所以老三两口子就没带走,留在了家里。可留在家中,也没给人用,公爹跟看眼珠子一样守着。
她决定去找大嫂商量。
巧了,吴氏也愁呢,柱子九岁了,身子一向皮实,多走一些路,她不心疼。可栓子还小,明年上学时才七岁,他那么小,走那么远的路,能坚持得住?
她也瞄上了陈爱学的自行车。
妯娌俩一拍即合,当晚就去找爹娘说这事了。
“爹,柱子和春燕要到公社读书了,一来一回得走二十里路呢,还不得把孩子们的脚走废。你看能不呢把老三的自行车拿出来给孩子们骑啊?”
吴氏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老大媳妇你这瞎说啥呢?娃们才几岁,个还没车高,上去了能踩得动?”
李氏微愣,她咋把这个疏忽了,便看向刘氏,弟妹你快说句话啊。
刘氏也没辜负李氏的期盼,“娘说的是,孩子们还小确实不能骑车,但这不还有我们吗?我和大嫂,爱军和大哥都能骑车,我们骑车送孩子。”
这车子只要借出来了就好办。
吴氏纳闷,“你们啥时候会骑车了?”
李氏也好奇:弟妹啊,我们啥时候会骑车了?
刘氏微微一笑,“娘,学车不难,上去转两圈就熟了。当初老三和老三媳妇不就是随便学学就会了嘛?”
敢情还不会骑呢,就是想骗自行车去用。
吴氏翻了个白眼,“他们还随便学学就考上大学了,你们行吗?”
陈爱国被老娘怼得面色通红,扯了扯自家媳妇,打算撤了。
但李氏却被刺激到了,不服气的说:“娘,读书是读书,跟骑自行车又不一样,也没见县城里那些会踩自行车的都上大学了,可见这学车比考大学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