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张居正还在内当小弟呢。
朱翊钧仍是每日上午读书,下午习武。张居正早朝之后,就会来到昭仁殿。
课后,朱翊钧问了张居正一个问题“张先生,什么叫京察”
张居正先是一愣,没想到他会问关于朝廷的事情,随后笑道“殿下是看了最近的奏疏吗”
朱翊钧点点头,又半眯着眼睛笑了起来“看起来,朝廷最近好热闹呢。”
张居正便向他解释道“京察是吏部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洪武时期规定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又规定六年一考。目的在于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澄清吏治。”
朱翊钧又问“那考核的标准是什么呢”
张居正答道“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政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可优先升任外官。”
朱翊钧似乎对这个很感兴“守、政、才、年分别是什么”
“守,是说操守,分廉、平、贪;政,则是政务,分勤、平、怠;才,乃分长、平、短;年则指年纪,分青、中、老。”
朱翊钧听后大笑“那张先生肯定是青”
自从先帝驾崩,张居正好久没见他这么笑过了。也跟着扬起嘴角“我不在考核范围内。”
“嗯”朱翊钧歪头,“为什么呢”
“因为四品以上官员上自陈疏,由圣上亲自裁定去留。”
朱翊钧点点头“懂了,怪不得你们动不动就写封奏疏向皇爷爷请辞。”
“”
那大家都是这样,文人爱面子,用请辞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以退为进,这是处事哲学。
张居正没接他的话,朱翊钧又问道“那八法又是什么”
“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这个京察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仔细一想,更有意思。京察包括四品以下官员,而所谓的言官,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六部的六科都给事中也是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
平时他们位卑权重,管你内大臣还是封疆大吏,就算是御座上的天子,他们想骂就骂,想弹劾就弹劾。
成天挑拨是非的一群人,在京察的时候,也成了考察对象。
于是,朱翊钧又问出了一个让张居正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用吗”
“”
那自然是,没什么用。
张居正不答反问“殿下为何有此疑问”
这么一问,朱翊钧其实也说不出个什么来,他只是凭直觉。京察的结果关系到升迁和罢免,利益相关,谁能保证结果绝对公平
听起来,考核似乎十分细致,从前期的准备到结束,历时至少半年以上,需要建言、咨访、奏劾等多个环节,但其实,这其中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
按照以往的京察来看,被罢免或是降职的都是其他部门,言官们通常都是安然无恙。
官员之间互相隐瞒包庇都是常态,甚至已经逐渐展成为党争的工具。
但今年的京察似乎与往年不同,因为今年主要负责京察工作的吏部尚书是杨博,严世蕃口中的三个聪明人之一。……
但今年的京察似乎与往年不同,因为今年主要负责京察工作的吏部尚书是杨博,严世蕃口中的三个聪明人之一。
朱翊钧就住在乾清宫,时常能看到官员呈上的奏章,他对京察十分好奇,一直在关注这件事的进展。
半年之后,最终结果出炉,叫人大吃一惊。
平时谁都不敢招惹的言官,今年却罢免了好一大批人。
很快,朱翊钧就在一大堆奏折中,现了最有意思的一封弹章,弹劾的对象正是杨博。
而呈上这封奏疏的人,朱翊钧对他的印象也十分深刻,这个人叫胡应嘉。
这一次,胡应嘉弹劾杨博的内容是本年京察,罢免的官员中,没有一个是山西人,而杨博就是山西人。他仗着手中的权力包庇同乡,在京察过程中徇私舞弊。
这么一定帽子扣下来,杨博没吱声,另一个人却坐不住了。
隆庆根本就不关心四品以下官员的京察结果,看到胡应嘉的这封弹章,他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于是,宣高拱面圣,了解事情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