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娃儿顶着光溜溜的小光头蹦跶到沈荷跟前。
沈荷认真看了看小家伙儿的脑袋瓜,点点头,“好看。”
跟个小灯泡一样。
当然了,后面的话,老太太很贴心的没讲出来。
这下家里一大一小俩光头,哥俩站在一块,喜感十足。
大丫憋笑憋的难受,等到哥俩去村子里显摆了,才捂着肚子哈哈笑出声。
沈荷没想到,黑娃儿小哥俩的光头在村里成了流行,因着现在天热,村里的男娃见天上山爬树的,热的身上都起痱子,头长了也扎人还不舒服,男娃们瞅见哥俩的光头就很羡慕,回家嚷嚷着也要剃光头。
家里当爹妈的那个为难啊,这年头去次理店多贵啊,一次要两毛钱呢,不舍得啊。
两毛钱能干啥啊,大溪村的一个壮劳力一天才得四、五毛钱,供销社里大米一角四分钱一斤,,一个烧饼三分钱,能在城里吃上两大碗满是肉馅的水饺。
这年头一分一厘都要花到刀刃上,当爹妈的没办法,家里的孩子闹腾,红着脸搓着手,拎着几棵菜,一碗粟米,登了老姜家的大门。
等到大家伙儿期期艾艾说出话,沈荷才晓得,这两天黑娃儿和蛋娃儿两个小子,整天在家里笑嘻嘻的,原来是因为这啊。
于是,姜大又从大队长变成了临时推头师傅,村里的男娃们排着队等着推头。
等到过几天,公社书记朱建华下乡,来到大溪村生产队一看,好家伙儿,满村的小光头跟蚂蚱一样乱蹦。
就很奇怪。
“。。。。。。。。。”
朱建华这次下乡,是要传达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指示,74年政策调整,不光下乡的知青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就连乡下养鸡养家畜的限制都放开了。
以前村里一家只能养三只鸡,多养了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的。
现在不一样了,除了牛啊驴啊猪啊这些,剩下的大家可以自由养了,不过虽然是放开了限制,也不是想养多少就养多少的,要按照家里的人数来养,就拿老姜家举例子,老姜家总共十四口人,要是老姜家养鸡的话,可以养十四只,多了就不能养了。
而且村里各家养的家畜还是大队的财产,按照工分来算,到了年下一块分钱,当然了家里的鸡蛋鸭蛋啊啥的,就都是自家的了。
朱建华在大队里开了会,这会儿村里人都在家里歇晌觉呢。
沈柳在家里睡的迷迷糊糊,就让村里的大喇叭给吵醒了。
老太太骂骂咧咧下炕,问姜大福出了啥事儿。
姜大福就道,村里让开会呢。
开会?那不就是听沈荷生的那个狗崽子瞎叨叨?
呸!
谁稀罕去啊!
沈柳往地上啐了一口,突然听到了什么,就跟变了个人一样,老脸上挂着笑迈着老腿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