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太太看的火大,一个不防,吃呛了。
易正伦叹口气,伸手轻拍易太太后背“慢点,慢点,不着急,又没人抢。”
“怎么没有。”易太太甩开易正伦胳膊“昨晚上我都没地了。”
易正伦更加无地自容,尴尬的轻咳一声。那晚自己被金碧辉下药做了荒唐事之后,幼兰并没有大哭大闹,反而大度的让自己纳金碧辉入门。易正伦哪里肯答应,却不知道幼兰和金碧辉怎么谈的,竟然擅自报给了他的母亲。
老人家虽然对易正伦的荒唐不满意,可也是要脸的,做主应了下来。如此事情才变成了这样。
“正伦,你教我日语吧。”易太太为易正伦又夹了菜“小妖精的那调调,我听着都心里痒痒的。我学会后,也喊给你听好不好?”她虽然是东北人,可是并不会日语。一切以易正伦的喜好为目标的她从不甘于人后。
易正伦脸色更加尴尬。再会伪装的人也无法抗拒生理反应。于是金碧辉的身份就被易正伦确认,易太太知道了。面对金碧辉给出的‘合理解释’,易正伦没有质疑,易太太也好像根本不在乎“你是当家太太。”
“我不,我就喊。”易太太看着端着汤去而复返的金碧辉,坚定的说。
金碧辉笑而不语,把汤放到桌上,开始为易正伦和易太太盛汤。
“甄北伐已经上钩了。”吃过饭后,易太太去后院陪着易母聊天,哪怕人家并不期待,易太太依旧雷打不动。只是易太太更擅长动手,因此这几天趁着易正伦去戏院,特意跟着去了几次,偷师学戏。易家没有败落之前,易母可是一个戏迷。然后回来就去易母那里献宝。这和易正伦用来对付甄北伐的法子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效果如何不好说,不过这两天后院偶尔又传来了以往经常听的练声倒是真的。
因此午后的这段时间就成了金碧辉和易正伦讨论工作的最佳时机“您看什么时候推进下一步?”
“不急。”易正伦敷衍一句。他都没想到,自己的胡说八道竟然会弄假成真。果然是父子,这爱好都一样。日本人精心挑选的范秀芝才几天,已经让甄老爷子有些朝思暮想的感觉了。只是这样就让他为难了,敌人想要的就是他反对的。他之所以推迟和易太太撤离,并且同意金碧辉留下就是为了进一步打探对方真实意图。日本人对甄怀仁如此上心,找不到机会给甄怀仁送,竟然拿给老爷子送女人,说不得有什么重大阴谋“甄家也算有些根底,几代为官,如今虽然家道中落,可是有些规矩还是不会变得。再等等。”
金碧辉面露不屑“那也叫规矩?”只是没有多说“先生总要给我个时间啊。我已经托朋友在关外运作,这里事情一了,我和姐姐就要跟着先生一起去赴任。表妹自小跟我最亲,总不能看她抱憾终身。”
“老杜还没有消息。”易正伦皱皱眉头“我若此时不告而别,岂不落人口实?”这就是让易正伦更加头疼的一件事。对方以杜海波失踪,易正伦在北平公安局没了依靠为由,要他事成之后,去关外走金碧辉亲戚的门路换份差事。易正伦哪里愿意,只能敷衍。
“我那舅父在关外可是个司令,先生过去,不说旁的,团长总是可以的。”金碧辉自然知道易正伦早就识破了她的借口,如今大家是故意模糊这一点装糊涂。说实话她和易正伦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事后说不得对方就会跟之前的无数前例一般被她抛弃。
只是随着南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多,金碧辉现易正伦的作用越来越大,舍不得丢弃这枚棋子了。倒不是她现了甄怀仁和易正伦之前认识,而是陈鲲目前正在筹备的警官高等学校同学会。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肯定会按照远近亲疏安排故旧、同乡、同期入内供职。一事不烦二主,易正伦和甄怀仁是同乡又是同期,一旦投奔过去,再加上自己的支持将来他在警高同学会一定会有所作为。也就相当于为关东军加了双保险。
因此,她必须控制住易正伦。
而易正伦却显然对帝国不以为然,甚至已经有打退堂鼓的意思。不过如今他已经一只脚下了水,只要自己再加把劲以后就由不得易正伦选择‘要’或者‘不要’,只能选择要什么了。
金钱?易正伦并不在意;女人?因为易太太的存在,易正伦也很有分寸;那么权利呢?
“再说吧。就算辞了北平差事,我也不想四处瞎跑了。我这么多年在外,如今父亲和母亲年事已高,怎么能撇下他们。”果然,易正伦的答复依旧在敷衍。
金碧辉没有再说什么,她已经试探出了易正伦的真实想法。权利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亲情,有些事只管做就行了。既然易正伦想做孝子,那么只要把他的父母攥在手里,就不怕易正伦不下水。如此一来,那个狡猾的易太太就显得太碍眼了。金碧辉感觉自己那晚的反应很奇怪,却又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不得也和那个女人有关“公事说完了,咱们是不是该休息了?”
“再逛逛吧。”冯桂芝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旧书摊“卢太太从哪里打听来的,我都不知道都竟然有专门卖孤本的书市。”
“我也是听‘人’说的。”霍正君说着指向旁边的书楼“这里吧,他家看起来地方大,咱们歇歇脚。”
冯桂芝自然不反对,在史卓的护卫下,跟着霍正君走进书摊。
南京,图书之府也。书府不会只有新书,旧书必然侧身其中。自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始建科举考场贡院(当时称建康贡院,明改江南贡院),夫子庙地区的旧书业就逐渐兴盛起来。至朱元璋定都南京,书坊更是得到大展。到清代,金陵书业更加繁荣,夫子庙一带的状元境、贡院西街成了书肆集中之地。夫子庙地区不仅在明清两代是南京书业的中心,在全国也是非常闻名。当年的夫子庙是书店云集,书商、读书人与考生往来不绝于途。
进入民国,夫子庙仍然是旧书业达之地,图书销售依然火热。各种教科书与洋装书取代线装古籍,充斥大小书店。
除夫子庙外,与之靠近的太平南路杨公井也是旧书业达之地。书店林立,新旧书杂陈,人称花牌楼书店街。
与这显名于外的新旧两座书市相比,夫子庙旁的三山街就显的不起眼了,不过这里才是真正孤本绝品的集散地。
今天霍正君特意去打头,果然又遇到了冯桂芝。两人谈性大,不由说到了书上。得知霍正君现了一个专卖孤本、善本、珍本和绝版的好地方,冯桂芝立刻央求霍正君带她先睹为快。
其实,不管是霍正君还是冯桂芝都是官宦女眷,平时哪里会抛头露面,所以这种小众之地,只有一些内行或者走街串巷之人才知道。甄怀仁之前也不过是在和霍正君闲聊时偶尔提过,却不想此刻成为了她的助力。而她之所以选择这家书楼就是因为甄怀仁告诉她,这里专门贩售历朝历代的‘好书和好画’。
“这本很不错的。”霍正君很快就在掌柜推荐的书目中找到了一本‘好书’。
“这本我看过。”冯桂芝看了眼名字“了无新意。”
霍正君心中一动,了无新意?这本书可是她费尽心思打听来的名字。这么说来,自己倒是小瞧了郑太太。她又试着推荐了两本据说也是不正经的书,果然,对方也都看过。这?难怪卢秋漪说郑若兰写小说都要郑太太掌眼,原来真的是博览‘群书’啊。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家书楼在此多年屹立不倒自然有压箱底的东西。郑太太看实在没有钟意的就想走,掌柜的被郑瑾娜找来,再三确认两位真的有意购书后,拿出了一套名为《恶子夺珠》的三十册善本“两位太太请看,这套书是前明辅郑直郑阁老晚年所着。印刷精美,雕工精湛,不论用纸,还是用墨都是佳品。这书匣上的卷名为前清议政大臣和珅所书,题跋为前明兵部尚书王守仁所做,书中不但有郑阁老的私章,还有前明隆庆帝、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的御押;前清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道光帝、咸丰帝的‘奉三无私’鉴藏玺;太平天国天王删书玺。至于剩下的什么严嵩、张居正、徐阶、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等数不胜数。若不是辛亥年那会打满城也到不了小店手里。”
“掌柜倒是会说。”冯桂芝听着对方吹嘘的天花乱坠,拿起一册小心翻看,只是不愿意示弱“我怎么没听说过有这么一部书?”上边的章千奇百怪,不过有几枚她确实在家中收藏的其他书中见过。
“这书原本不叫这名,而是《郑行俭年鉴》。郑阁老在世时权倾天下,妻妾成群,名声太盛。”掌柜指着书册封皮说“前清乾隆爷读后,给改了现在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是前清的官来为前明的书录名的原因。”
霍正君和冯桂芝看向这些书册的封皮,果然在书名的地方都是重新装裱过。她们自然知道‘恶紫夺朱’的典故,也听说过关于这位郑阁老和弘治帝皇后、正德帝皇后、兴献帝皇后、嘉靖皇后‘二太二后’的情史。此刻再听这名字,颇有些污蔑前朝的意思,倒是认可了对方的解释。
冯桂芝原本就是书痴,如今有了郑若兰在经济上为她撑腰,自然不愿错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以三万五千块买下了这部百五十万字的书。
“郑太太也不再请些人掌掌眼,这郑直留下来的东西确实不多,很容易仿冒的。”冯桂芝买了书之后,就不愿意再逛了,霍正君有些失望。
“这套书是真的。”冯桂芝走出书楼,有些小得意“我许多年前见过它的几页手抄本。”
霍正君有些好奇“那也不能保证此书就不是仿制。”
“那掌柜只知道这纸是和墨都是精品,却不知道,这套书的纸都是用宣德贡笺本色纸,墨是龙香御墨,更不要说上边的历代帝王名臣印押。”冯桂芝真的捡到了宝,所以开心的解释“这些单独一样拿出来都是了不得的。”
霍正君能说什么,只好另做打算,不过有了这个好的开始,也算成了一半。大不了下次提前选好书目,什么《恶子夺珠》,还不如叫老鼠玩球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