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想要这条丝巾。”
“我有一条类似的,但花纹没这个好看,要不要周末去百货公司逛一逛?”
街拍的意义就是让民众看见你生活化的一面,对普罗大众来说,他们平时在报纸上看见的第一夫人是严肃、正式的,但街拍呈现了威尔逊夫人如实的一面,当她褪去了“第一夫人”这个身份后,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妇女,跟大众没什么分别。
她的生活照一下子拉近跟大众的距离,不过具有品味的衣着又展现出她跟旁人的分别,亲民且保持着身份的尊贵,这适当的距离让人对她好感大增。
就连好些时尚杂志都掺了一脚,纷纷加入点评第一夫人的衣着行列。
西岸那边名的女性杂志,《今日女性》说:【伊迪丝·威尔逊夫人近日的打扮大受青睐,先是两套高级精美的礼服,而在前日的《华盛顿日报》中,可以看见日常生活中的威尔逊夫人的品味穿搭,西装风大衣配海军风洋装,方形丝巾增添了一丝活泼,把擦手用的丝巾变成饰品的想法十分前卫,并且带来了醒目的效果。】
这组街拍的反应比想象中更好,自此之后威尔逊夫人便没了后顾之忧,隔一段时间就流出一些街拍,与此同时继续穿着崭的礼服出席不同的活动。
并不是没有人对这些街拍提出过质疑:为什么这些照片的角度都好像事先摆好?而且这个拍摄的距离,威尔逊夫人不可能看不见吧?
但这样的声音就像投到河里的石头,只溅起了一点水花便直接沉到底,因为大部份人都不关心这些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威尔逊夫人穿了什么样的衣服,配搭了哪些单品。
人们经常能看见威尔逊夫人戴着各式各样的丝巾,只是绑法不一样,似乎非常钟爱它。
纽约的小报文化非常流行,一些偏娱乐向的小报看威尔逊夫人最近风头正盛,用她来写文章搏眼球,比如《盘点威尔逊夫人那些令人惊喜的造型》,销量同样很不错。
在这半年里面,威尔逊夫人成为了各大时尚及女性杂志的宠儿,她的衣着受到高度的关注,大城市里的时髦女性开始学她那样戴起丝巾来,让丝巾一下子变成当红的时尚单品,甚至有杂志专门介绍了丝巾的不同绑法,直接促销了相关的产品。
就在这个时候,《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更是引起不少回响。
《纽约时报》的记者比利·克拉森跟随威尔逊夫人工作一天,以轻松幽默的文字记录她在一天里的工作,并且配上一张她在办公室里低头签名的照片。
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太了解第一夫人的工作有哪些,在这篇报道里,他呈现了一名从传统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的女性,她一个人处理着繁琐的工作,领导整个办公室,让人看见了一位独立自主、自信优雅的女性。
于是那些同样有别于传统女性、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时代女性像是找到了组织一样,威尔逊夫人被默认成为她们这个群体的象征式人物。
这样的手法在现代称之为营销。
所谓的营销就是跟客户沟通,将你的价值传递给他们,而现在全美国人民都是威尔逊夫人的营销对象。
在二十世纪营销比在二十一世纪容易多了,因为现在的主流媒体还是报纸和杂志,以及近年开始流行的收音机,这意味民众能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多,报纸说什么他们就看什么,文字的威力非常大。
这些报道有一部份是专门找人写的,相当于软文广告。软文之所以“软”,是因为它是藏于无形的,在你反应过来之前你已经掉入了被精心策划过的广告。
伊莎贝拉将威尔逊夫人包装成时代女性,而这种“与xx的一天”的营销影片在现代非常流行,《Vogue》的七十三问也是类似的形式,目的就是让人窥探名人的私生活,掘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而这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让人看见镜头下的威尔逊夫人是怎样的,揭晓了白宫的秘密,干练自信的形象令威尔逊夫人收获了数量庞大的女性支持者。
也许是因为威尔逊夫人的转变过于惊人,而且极为成功,就在最近媒体开始关注起背后的原因。
如果是一两次就算,但是这半年里威尔逊夫人每次亮相的造型都可以成为时尚穿搭的模板,引起了一股仿效热潮,要说背后没有人在操纵,他们肯定是不信的。
她的礼服是由谁设计的?又是谁在指导着她的穿搭?
——到底在威尔逊夫人背后的人是谁?
第42章
◎来自《Vogue》的橄榄枝。◎
自从威尔逊夫人的衣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又被很多人模仿后,她所穿过的衣服或者配饰都会被扒一扒。
但是她们现,威尔逊夫人的衣服完全找不到是来自哪里的——在杂志里没有相似的款式,百货公司或者那些知名设计师的时装店也没有在卖同款的!她们想要模仿也模仿不来啊!
比如那件西装风的大衣,很多人一眼就爱上了——在她们看来,男性化的衣着就是权力的象征,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只有男人能穿西装和裤子,但是时代已经改变了,束腰及裙撑这些父权社会的产物逐渐被淘汰,女人开始被允许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穿男人的衣服,例如骑马和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