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拿起一张画卡,深深吸了一口气,可是还没有打开就放下了。
“……还是你先看吧,我怕我承受不住打击。”
哪怕布会上大家反应看似不错,可是对于她们是否一定会有下订的决心,伊莎贝拉也没有绝对的自信。
就好像她认为旗袍很美,但仅仅是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自己却不会穿——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说到底这些衣服的风格跟她们平时穿的太迂回了,她只希望能够透过这场布会打动她们,让她们接受一些崭的元素。
她付出了太多的金钱和心血,把自己的前途押在这场布会上,别忘了她还在负债,要是这次不能翻身的话,希莱尔前途坎坷。
布兰登太太本来想安慰她,却说不出任何安抚的说话,因为她自己也紧张极了。
她也学伊莎贝拉那样深呼吸,从桌面上随意挑了一张画卡,打开看一眼再盖上,然后拿起第二张画卡。
要不是环境不许可,伊莎贝拉恐怕已经坐不住在来回踱步了。
当布兰登太太看完最后一张画卡,她屏住了呼吸:“怎样了?”。
布兰登太太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如果伊莎贝拉不是过分紧张的话,就会现她拿着茶杯的手正在抖震。
“噢拜托!给我一个痛快吧!”她嚷道。
女裁缝缓缓放下茶杯,正色道:“布朗特小姐,我很遗憾地告诉你——”
伊莎贝拉的心情一下子掉到谷底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在哪里出了错。
然而,布兰登太太在下一刻化严肃为笑容:“我们必须多请一两名裁缝,那么你得有心理准备工作室的开支要变大了。”
——因为路易斯维尔马上要掀起一阵“希莱尔”风潮!
第27章
◎上升的知名度。◎
【一更】
伊莎贝拉和布兰登太太点算了一下,在二十二位来宾里面,有十五位表达了购买的意愿,而查询度最高的三件礼服分别是水墨画风的渐变纱裙、上白下黑的窄身裙还有吊带黑裙。
最后那件雕花秀服的查询程度还不如伊莎贝拉自己穿的那件,布兰登太太还以为自己数错了,又数了一遍,但结果还是一样。
“可是……这不合理啊?”布兰登太太喃喃自语。
最花心机做的一件衣服居然不是最受欢迎的?那心机不就白费了吗?
但是她们当时的反应明明很好的啊,怎么会这样?
“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伊莎贝拉的反应倒是很平静。
对伊莎贝拉而言,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以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这系列礼服的受欢迎程度说不定会恰恰相反,但现在是1917年,这样的设计对她们来说是前所未见的,而事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伍德女士那样大胆,勇于尝试的事物,那么还是以自己熟悉的东西最保险,就像裙子七号及八号,风格及轮廓跟她们穿过的裙子最相似。
只要伊莎贝拉愿意,她也可以设计出贴近现时潮流的款式,那样肯定会更好卖,但要是这样的话,她又何必大费周章办时装秀呢?
时装秀的本质是呈现设计师的概念想法,在衣服、妆、场地甚至音乐上展现出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在时装秀上展出的服饰叫秀服(sho-pieces),它们的作用不在于出售而是让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带动一季的流行趋势,并且明确表达该品牌的设计师与创意总监的视野。
这么说吧,展示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品的穿戴形式,因此常常能在时装秀上见到一些夸张得难以理解的服饰,因为走秀款通常不会出售,大众只能看得到却买不到,在网店及实体店出售的款式是走秀款的可穿着版。
伊莎贝拉认为时装设计师就像哲学家,他们的任务是要刺激人们,让人们得以看见不同的事物。可能人们不想买她的衣服,或者不认同她的理念,但他们也许会去考虑尝试点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时装秀的存在意义。
所以伊莎贝拉办时装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促销,而是在于向人们传递希莱尔的概念,在时尚史上添上不一样的一。
这场布会给伊莎贝拉带来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口碑和印象——出席过布会的人应该都对希莱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以后想要定制衣服都会想起他。
——也许不会考虑他,但是总会有一个跟希莱尔有关的印象在脑海中闪过。
而露肩、渐变及雕花这三大元素就是她想要带给大家的“刺激”。就像保罗·波列的希腊长袍和哈伦裤,它们成为潮流了吗?并没有,恐怕波列先生自己在设计的时候也没有奢望过它们会大受欢迎,但它们表达了设计师的灵感,这些灵感构成了保罗·波列的个人风格,即使在百年后也被人记住。
时尚是不会自己进步的,靠的是设计师们一直带来崭的东西,制话的潮流。
现在谁都料不到数年后将有一股f1apper风潮席卷全美,摩登女性剪去长,穿着露出小腿的短裙,时尚比股市还难捉摸和预测,谁知道现在这些看似不入流的东西什么时候会成为主流呢?
因此看见人们愿意尝试她的东西,伊莎贝拉是很欣慰的。
希莱尔做的是“私人定制礼服”,重点是客制化,按照客人的要求在秀服上作出一些修改,变成她们喜欢的款式,所以最后呈到客人手里的裙子跟布会上的秀服不会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