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科进士的船队很快经过临廊码头,沈锦和同船的同科进士道别后下了船,身后大牛指挥着从顾家带来的下人,抬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跟在后面。
“大哥!二哥!”兄弟三人激动的抱在一起,沈烈如今也不那么瘦弱了,晒得如兄长一般黝黑粗糙,兄弟三人站在一起,竟不似一家生的,更不似一代人。
不过这一点没人会注意。
泄了内心的激动,沈锦依礼向前来道贺的两位大人道谢。
刘知县之前为沈锦入府学的事出过力,知府则是本地父母官。按照“同级情况下,京官比地方官大半级”的不成文规定,沈锦的正七品侍读也不过抵得上从六品的地方官职,还是比知府小,所以得敬告上级。
知府姓王,是年前不久京城官职调动时调过来的,上两任殿试中的进士。因为在翰林院呆够了,不想继续荒废光阴,找了关系下放到距离京城不远的临廊郡为官,跟沈锦没见过面。
只是他没想到,刚就任就白得了这么大的一个功劳。他家虽不是什么勋贵,但父辈也曾在朝为官。只要自己这一任不出任何问题,过三年后凭借这份功劳,加上家里的运作,自己不说升迁,至少也能平调回京城。
那不美滋滋?
刘知县相对就冷静很多,心里更多的还是感慨。他已经连任两届了,原本没出过什么成绩,应该是要平调到其他地方继续做知县,等什么时候熬出资历,或是得个大功劳才能升迁。
也是运气,当初自己曾看好的小童生竟年纪轻轻达成了自己一辈子没达成的愿望,中了三甲,还让自己借了东风,顺利升级到府城,就任从六品同知。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如果当初他没有伸出一把手,沈锦就进不了府城,无法认识顾监生,拜不了师。就算沈锦命里就有当官的命,也不可能十七岁就考上。
真要是那样,自己早就被调走,像这位王知府一样,白花花的功劳砸在下一任头上,自己啥也得不着,可不悔恨?
告别两位父母官,沈锦坐上家里熟悉的马车往家赶。陈氏早早的便候在门口。老头子应酬着街里街坊的讨好恭贺,身边一左一右搀扶自己的是两个美丽大方的儿媳,跟前跑来跑去的是一群孙子孙女,沈家现在也称得上枝繁叶茂。
如今小儿子也终于有了前程,自家彻底改换门户,听着邻里巴结奉承的声音,陈氏已经美的要飘上天了。
沈恪亲自为幼弟驾驶马车,一如当年他驾车带弟弟去读书考学一般。沈烈坐在一边,见到家门口的人群后兴奋的挥手呐喊。沈锦听到动静连忙掀开窗帘,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竟不顾车还未停稳,直接跳下了马车,紧走几步上前,“扑通”一声跪到在地,热泪盈眶。
“不孝子沈锦,叩见爹爹、娘亲!”
陈氏心疼的啊,儿子长这么大,她连一根手指都舍不得打过,哪里舍得儿子跪在冰凉硌人的地上磕头啊!
看着儿子三个响头磕的额头登时肿了一块,陈氏赶忙扶起儿子,心疼的无以复加。
“疼不?你这臭小子,傻的啊?这地上这么硬你使那么大劲儿干嘛?显你头硬啊?”
沈锦还未及冠,脱去官服后是没有束冠戴的,白嫩的额头上肿块就格外明显,看得出是真下了死力气磕的。
周围百姓看的心惊又羡慕。自家小子不要说当官了,能考中个童生都能在家嘚瑟好久,吃穿恨不得人送到嘴边,好像已经成了大老爷似的,更不要说给父母磕头。
再看看人家儿子,大家都是女人,怎么什么好事都让陈氏赶上了?
沈氏一族跟来凑热闹的女人们听罢,也纷纷点头。
三个儿子都出息,两个儿媳肚皮争气还秀外慧中,孙子孙女活泼可爱,就没听说沈家人有红过脸。再对比一下自家这过得鸡毛鸭血狼藉一片的日子,真让人嫉妒死陈氏了。
沈源现如今已经是沈氏一族辈分最高的老太爷了,八十岁的高寿,依旧眼不花耳不聋,早上起来还能在庭院里打套拳,偶尔监督一下重孙功课,小日子悠闲又平静。
小孙子考中进士,沈源激动的连病两回,把家里忙的一团乱。好不容易好了,老人家又忙着开祠堂祭拜祖先,告知妻子好消息,还掏了小金库给家里上下下人都赏了两月例银,这才罢休。
沈锦踏入卧房,老爷子因为过于激动还躺在床上休养,见到小孙子也是赶紧装没事人的坐起来。
“小锦回来了啊?好好,出息了,比爷爷出息。”
老人家想起自己这一生,想起爹娘的期盼,难免再次热泪盈眶。
沈锦陪伴老人半晌,去应酬了前来祝贺的邻里和族人,直到天黑才算安稳下来。
想了想,趁着一家人都在,沈锦把自己在会试前想好的打算说了出来。
“去京城?!”一家子惊讶的喊道。
沈锦点了点头,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如果家人愿意跟自己去京城,到时在京城买个宅院住下也不费什么事,互相之间也有个照顾。
陈氏虽说是舍不得小儿子,可也在乎别人会不会说大儿子不是。自古以来长子承家,承担为父母养老的重担,没听说跟着小儿子的。
但转念一想,小儿子才十七,过个几年就得成亲,得好好寻摸起来了。以儿子现在的身家和成就,想在京城找个贵女也不难。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1t;)
&1t;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