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老人如今都上了年纪,过上了老太爷老太太的日子,但花销上还是秉承着以前的简朴,得到的钱不是攒着就是留着给下一代花用。几年下来,这钱可不就是越攒越多,攒出了普通人家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家底。
据说再嫁后的李氏婚后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不知道从哪里听闻,知道她背叛过的沈家如今日子这么好过,在沈锦离家后不久曾经上门来拉拢闺女提及过去的感情,甚至不惜做妾也要重回到沈家。结果被沈恪找了衙役来把人拖走,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干净。
李氏回到夫家后被狠揍了一顿,险些没了命,这才安分了下来,再也不敢打回沈家的念头了。
沈锦收到的信上标明,家里三十亩地分为三份,一人各占十亩,银两一千一百三十五两,沈恪自己占六成,沈青夫妻带老爷子占一成做养老金,沈烈和沈锦各占一成半。之后养老归于长孙沈恪负责,沈烈沈锦每年交多少孝敬银子看个人,但是户籍上还是一家,分内不分外,靠沈锦的秀才名头免去服役。
第38章
◎乡试◎
分了家后,沈家三兄弟之间的感情一点没见疏离,反而更见团结。两个嫂子终于得以自己掌家,丈夫赚的银子都攥在自己手里,不管是贴补娘家还是给自己一家制衣买饰都不需要找婆母伸手要银子,这样的日子何等的轻松快活。
因为不需要为了利益的问题提防对方,也不用嫉妒怀疑婆母更偏心妯娌,妯娌俩感情也日渐升温,更不用说那本就还不怎么懂事的下一辈,也因为长辈的和睦,如今处的跟亲兄弟也不差了。
而沈锦这次回来,除了确实出门太久需要回家修整,还有就是,还有不足一年,又一届乡试即将开始了。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前世古代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而现在这个世界,科举的起始时间已不可考,有记录的时间到现在也有七八百年,展到如今,院试以下都不被承认为科举,只以乡试为基准,过了乡试就有了选官的机会,也可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随后就是殿试,得中进士后就算步入官场,之后再过馆试,得入翰林院,没过的就只能等候吏部指令下到地方从县令知县等职位做起,大多一生能做到五品官就算极限了。
参与乡试的都是秀才,还不是说头年中了接着就能考乡试的,除廪生外,其余秀才需要参与经由各省学政巡回组织的科考,连续三年成绩优秀者才能有权参加乡试。
沈锦是廪生,也依旧参加了三年科考,夺取了三年榜后才跟着顾明哲出门游历学习,两年时间游历了小半个大越江山,拜访了七八个大儒以及数名官员,成功把自己那向来很遭嫌弃的文风改的能入眼了,这才得了老师允许,参加这次的乡试。
临廊郡因为地方特殊的缘故,虽名义上归属河北地段,实际上是单属一郡自治,考生们参加乡试需要直接去郡城,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去州府参加。
省级的治理官员是正五品知州,临廊郡的虽然名义上也是知州,但因为治理范围小,只得了个从五品,乡试得以担任副考官,主考和监考则是由京城派下官员来担任。
对待乡试,沈锦的自信心还是很足,顾明哲看着慵懒随心所欲,对唯一的弟子功课抓的还是很紧,比曾经的沈源还要严厉些。
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和教导,现在的沈锦就算直接去考国子监当监生,然后直接参加会试都没问题,更不要说北方省会的科举难度本就比不上京城和江南地带,想获得个好名次感觉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当然,这得多亏了顾明哲这几年如一日的倾心教导,不然,以沈家的教育资源与人脉,考举人可能还容易点,名次就不好说,更不要说考进士了。
熟练的通过了府衙衙役的检查搜身,沈源拿着号牌找到了自己的考舍。
熟悉的木质围墙,把考舍隔成一个个撑死三平米的小间,头顶的屋瓦破了两块,阳光渗透进来,足以看到外面明媚的天空,两块较厚的木板上满是尘土和虫眼,卡在两侧的凹槽里一上一下摆放,充当着考生的桌椅。“桌子”下面放着个带着木盖的小桶,这就是考生在这三天解决大小号的重要物件了。
就这房间大小,曾经还算“娇小”的自己还能在里面轻松翻身,现在已经一米八以上的沈锦已经连伸直腿都困难。更何况还要时刻面对随身式的“臭号”、不知何时会来的雨水、庞大的考试压力,以及恶劣的环境和不知会不会生的各种灾难。
比如,哪个考生粗心倒了蜡烛,点了卷子引起一场火灾啥的,还有可能遇到那种生病也要坚决参考的考生病毒传染的风险。
虽说衙役会随时预备谨防不测,但万一呢?那种莫名的沉闷与压力,也足以压垮一个人。
沈锦虽也自信自己的抗压能力,但真没信心在全封闭的环境下,还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乡试要考九天,共三场,三天放出去一次,休息一天继续考。衙役会在确定考生已经全部进入考舍后再检查一遍,顺便给考舍上锁,分晚上答题用的蜡烛,一人三支,用九天,也算是挥“简朴精神”了。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1t;)
&1t;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