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元旦,皇宫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反而越热闹紧凑起来。
处处皆是捧着木盘行色匆匆的宫女,年节了,各宫的赏赐也下来了,各色锦缎、丝绸还有炭火,她们得一处一处的送过去。
太监们则忙着打理各宫,在各宫的屋檐、廊坊下挂上红绸和灯笼,宫道上的积雪也需要他们上心打扫,免得碍了贵人出行。
宫人们忙碌,后宫也不能免俗。
春节的大宴可是要与群臣和各藩属国使臣共贺的,虽说大头都是鸿胪寺和礼部来操办,但举办地在皇宫,那后宫就不能不参与。
为此,胡皇后亲自下场,带领后宫为大宴做准备,因为吴贤妃有孕不好操劳,身为贵妃的孙氏自然便被抓了壮丁。
苏黎因此好几天没见到孙贵妃,都快有小脾气了。
与此同时,明宣宗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春节从来不是只过一个春节。
与民间一样,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开始,皇宫中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宫眷、宦官们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以示喜庆。
此外,宫人们还要准备蒸点心,存储猪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
从这天开始,到正月十七日为止,皇宫中每天都要在乾清宫前燃放花炮。只有遇到大风天气,才会停止半天,或者一天。
同时,皇宫内还会安设鳌山灯、扎烟火。供明宣宗和妃子们观看,每当圣驾到来时,就会燃放花炮;明宣宗回寝宫时,也会放大花炮。传说明武宗就特别喜欢玩这个,他在位时期,鳌山灯最为壮观,宫中的蜡烛全被用尽,还要到宫外去采购,景象非常壮观。
到了腊月三十日这天,皇宫中就开始更加忙碌起来,“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岁”。这一天,明宣宗会下旨,命令外戚前往昌平的各处皇陵祭祀。
这些都还算小事,最累的还是祭祀。
自周朝时,便有“天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可见祭祀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看重祭祀,封建的父系社会也不会这么坚固。
毕竟多少人重男轻女就是为了一句死了有人摔盆?后事有人祭奠?
要知道一开始服丧可是只服父亲的,还是到了后面,才有了为母丁忧,以此逐渐成为定例。
咳咳,扯远了。
总之,明宣宗之所以忙,也是因为要筹办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
也就是“祫祭”仪式,它需要在太庙和世庙中举行,从举办地,就能看出它的规格有多高。
所谓“祫祭”就是将明朝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面,举行合祭。
正月初一的五更时分,宫中就会早起,焚香放花炮,饮用椒柏酒,吃饺子。同时还会在饺子里面偷偷包上银钱,“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待活动结束后,明宣宗还要再次下旨,让外戚再次祭拜昌平的各处皇陵。明宣宗则先到奉先殿、奉慈殿祭拜,然后再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宫中行礼,这里没有太皇太后,所以只用去张太后那儿行礼,拜贺新年。
接下来,明宣宗会来到奉天殿(即太和殿),举行大朝会。此时,文武群臣以及四夷朝使向明宣宗行庆贺礼。
同时,凡是受过朝廷封诰的命妇也要入宫,向皇太后、皇后行庆贺礼。
不过,命妇入宫朝贺有时候会暂免。
奉天殿的大朝会,场面非常壮观,无论是文武官员还是外国的使者都会参与,更是凸显出明宣宗大明天子的威严,以及明朝“天朝上国”的地位。
之后,明宣宗就会赐宴,不过有时候也会不赐宴,直接赏赐节庆钱。
这一流程后,文武百官还要到文华殿,朝贺皇太子。
现在明宣宗没有立太子,所以这一步就省了。
第二天还要入宫,向在京的亲王朝贺。
之后,才是官员之间的“拜年”活动。
从这一长串来看,明朝皇帝过年的方式,与历朝历代几乎相同,都是体现着敬天法祖的精神,以及皇家的威严。
勉强算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吧。
毕竟封建社会更是阶级社会,不把排场搞大到符合你所拥有的身份,别人可不会觉得你质朴勤俭,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古语常云:先敬罗衣再敬人。
可见人的敬畏之心,有时候就是来的这么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