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数着钱:“要是按着这个月算,咱们每个月能挣将近六十!”
柴爱花笑道:“那也未必,做生意有淡旺季,而且咱们现在好做,那是因着头一家,你们没瞧见吗,最近已经有人拎着篮子出来卖红枣饽饽了。”
人家还算是客气的,没跟他们撞一块儿卖饼。
但即便是卖饽饽,也会对他们的生意有点儿影响。
张永华一听,数钱的手都停下来了:“那咋办?咱们以后挣不了钱了?”
柴爱花摇头,她现在也学会忽视张永华的无知言论了:“只是有可能挣得没之前多,但只要肯干,哪里挣不来钱?”
光看他们做这一个多月,有时候卖到公社门口,也没人上纲上线,就足以证明以后的世道只有更好的。
陈乔玉也同意这个观点,她可是真真切切见识过的:“咱们不是说好了明天开始卖玉米粥,小米粥吗?还能顺带着卖烤红薯,反正这炉子烧着也是顺手的。”
红薯这东西,家家户户一囤就是几百斤起,在村里收又不费什么钱。
四舍五入,成本极低,卖多少都是挣的。
张永华这才放下心来,一面又督促陈乔玉和英子:“你俩再勤快点儿,别一回就带十几二十张饼出去,转一圈还不够腿脚忙活的,多带一些,带三四十张!”
陈乔玉和英子都不说话,只低头数钱。
数钱这事儿上瘾,数了一遍还想数第二遍。
而柴爱花已经深深地无语了——她每次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张永华的无知,但张永华永远会在下一回挑战她的底线。
“你咋想的?天儿越来越冷了,那饼子带出去就凉了,还带那么多?最后剩下的咋办?”
回锅的饼子当然也能吃,但味道肯定没有一遍出锅的好。
他们这饼虽然占了不要粮票的便宜,但也是贵的。
人家掏钱图好吃的,你叫人家吃冷冰冰的干饼子?
陈乔玉跟英子偷笑,她们反正不往心里去,自然有爱花姐帮她们说话的。
果然,张永华悻悻的不敢回嘴:“少点儿就少点儿吧,能卖出去就行。”
陈乔玉又数了一遍钱,才跟大家商量:“要不咱们在镇上找户人家,以后就把炉子放在镇上吧,咱们每天就只带面跟馅儿过来,轻松不少。”
但大家都有点儿犹豫:“能行吗?咱也不认识啥镇上的人。”
陈乔玉看到大家犹豫的模样,心里是有些感慨的。
现代那边,周晓玲和周姐都是农村出来的,但是她们在城市里一样生活得很好,没有半点儿不自在。
但七零这边,大家对“进城”总有种那热闹不是我的,我们跟城里人天然不一样的感觉。
这还只是镇上,还有县城、省城,还有都……陈乔玉都可以想象出来村里人出门,就跟她初到现代一样,束手束脚的感觉了。
这法子不是没人能想到,是大家都不自信觉得自己能跟“城里”产生什么联系。
但陈乔玉敢。
她有了那么些经历,胆子还是比别人更大一些的:“就之前在咱们旁边卖酸梅汤和绿豆汤的老婆婆,你们记得吗?”
“记得啊,当时我们卖绿豆汤,你还说咱们凑两角钱给人家,影响人家生意了。”
“是”,陈乔玉点点头,“我问过了,老婆婆每年就夏天卖两三个月,挣一点儿是一点儿,最近天冷了,她就不出来了,正好她家就在这附近,我寻思着要不问问她?”
张永华还在犹豫:“这炉子十好几块钱呢……”
刚开始卖烧饼的时候,说好了挣的钱先还炉子钱,好几天都不见钱入账,张永华看着炉子比眼珠子都紧。
这么贵重的玩意儿,就这么放别人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