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孔智松,为了不让临安城里的军民引起反感,也为了以后招降其它地方的人留下好的印象,他没有让燕国大军进驻临安城。
他只任命在临安城里名声稍好一些的吕文焕一个人,让他还着部下进入这座失去政权的城内维持治安,同时清点朝中之财宝、公文纪录、图册文书等等的加以没收,并且将齐国残存之部队解除武装。
临安的正式名称也从此改为“两浙大都督府”。
在孔智松的周详的安排之下,临安府的百姓们完全看不到燕兵胄甲。大齐国行的关会和筒钱,仍然可依本朝旧制使用,临安市场也越来越热闹。
惟一有些让人感觉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多了不少活跃在市场里的北方商人的身影。
“怎么我感觉好像我们胜利了,似乎是蒋丞相他们终于把燕军赶走了一样呢。不过现在的临安城应该不会生战争了吧!””当然,我们的性命总算是保全了,谁当皇帝我们还不是要和田吃饭啊”,有些人悠闲地谈论起这样的事情。
被押送到北都人除了三宫皇族外,还有随杨太后一起降的朝臣二十余名。这批人还带着他们的秘书官和随从等等共计三百余名。
蒋清扬当然也在这一行人当中。
因为孔智松打算将他带到北都去谒见燕国皇帝,并举荐给求材若渴的燕国皇帝胡碧列。
相信胡碧列必定能够正确地洞察出蒋清扬这位人物的价值。
另一方面,针对于态度仍旧强硬执迷的蒋清扬来说,或许在见过英明睿智的胡碧列之后,能够因此解开对燕国人的偏见,因而愿意在北朝为官也说不定。
当然,这些都是孔智松的如意算盘。如果他知道有人是宁死也不改气节的,他说不定就不会如此坚持要招降蒋清扬了。
被押送的众人均被带往了临安大运河的港口。出于运送安全上的考虑,减少路上出现意外的可能,他们将被从水路中被运送到北方的北都去。
大运河的港口宽阔的水面上,大约停泊了千艘之多的大小舟艇。被押送的人被勒令排列成几行,逐次登船,而货物也一一地被搬运到船上去。
被燕国士兵左右包夹着的蒋清扬,正在排除等待自己登船的顺序,忽然见到两名男子分开众人前来,对着他深深地行了个礼。
“原来是你们二位啊!”
蒋清扬有些意外惊喜地出招呼。站在他面前的是杜浒和我二人,他们两位都是蒋清扬最信赖的人。
他们本来是随着蒋清扬一起赴燕国军营谈判被扣留的亲信。孔智松把他们分开关押,没有让他们见面,没有想到却在此刻同他们两人相遇了,
“我们是得到燕军统帅的许可,他允许我们陪同在蒋伯伯的身旁。”我一边从燕军的缝隙向前看去,一边低声说着。
“说实在的,北都那么遥远的地方,谁会想去啊!”杜浒嘀咕着,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什么?这么说你们?!”多少天以来,蒋清扬的表情少有地绽放出光采来。
“找到合适机会的话,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脱逃。我们还特地多准备了些银子,准备在逃亡路上使用。”我自信地对蒋清扬说。
三个男人相互悄悄而紧紧地握了下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押解蒋清扬的这艘坚固的巨船之上,除了我和杜浒,蒋清扬的几名随从人员之外,还有杨太后所派出的五名祈请使共乘。
除此之外,还有被北燕统帅孔智松专门指派出来,负责在押送沿途中保护他们安全,务必要将这批人安全运送抵达北都的吕文焕。
当然,还有许多的北燕和大齐投诚过来的士兵,他们都是担负沿途监视众人和负责安全警卫的士兵。
所谓“祈请使”,就是以北燕的名义,假托奉杨太后的命令,委派大齐朝廷中的五名重臣,被派遣至大燕国所在京城北都,请求大燕国皇帝燕文帝接受南齐的投降请求,谓祈请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