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我还是出去找个班儿上吧
高京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四轮马车固然不错,但车夫坐的太高了,怎么能高过圣上呢?”
姜华点头认同:“车夫驭车之时,还要把后身对着朕,甚为不妥。”
林飞明白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后人常说:“文官乘轿,武官骑马。”
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百官出行,三品以上才能乘轿,之下只能骑马。
尤其七品官,更可怜,只能骑驴。
也就是说,轿子不是什么人都能坐。
不同级别乘坐什么轿子,从形制,到多少人来抬,都有详细规定。
与先前朝代不同的是,商朝对骑马和乘车,倒没什么严苛规定。
因为常年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商朝推行“马政”,鼓励全民养马。
还设立中央机构“太仆寺”,专门负责马政。
只不过,因为种种政策弊端,执行上出了问题,导致养马不易,所以马价高昂,骑马的人很少。
普通人坐车的时候也不多,正因为马少,乘坐不舒服。
至于皇帝,出行比较特殊。
林飞提到的两轮马车,应该叫做“辂”,宫中有五辂,也就是五种不同材质的两轮马车。
同样因为乘坐不舒服,所以只在特定场合使用,比如阅兵。
皇帝日常乘坐最多的是“舆”和“辇”。
其实正是两种轿子,前者主要是推拉,后者完全是抬在肩上。
毫无疑问,“辇”要更豪华一些,最大的型号要三十六人才能抬起。
皇帝乘坐的所有轿子,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皇帝要比周围所有人,高出至少一个头。
林飞搞出的这种四轮马车不同,完全是后世西洋马车的样子。
在车子前方,最高的地方,有车夫专属位置,高出皇帝很多。
此外,任何人都不可以正背对着皇帝。
在皇帝面前离开,也要先倒退着出去,等到离开皇帝视野,才能转身行走。
更别说车夫正好把屁股对着皇帝的脑袋。
四轮马车这么设计是有原因的。
普通马车,车夫坐在车架上,或者干脆步行跟着车子。
因为两轮马车至多也就四匹马。
四轮马车最多可以用上十匹马,车夫必须坐得很高,才有足够的视野,掌握前方路况。
偏偏这个设计,让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感觉很是不爽。
于是林飞明白了。
自己带来的很多现代器物,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在这个时代可以实现。
而且,古代也不乏聪明人,比如刘立心和曹子奇,有各种奇思妙想。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落后?
正是被各种传统观念,和繁文缛节,给束缚住了。
一时之间,林飞也没办法说服姜华,让车夫屁股对着也没什么。
因为姜华肯定不会听。
姜华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这样。
作为生杀予夺的皇帝,应该在最高的地方。
姜华说话了:“这马车,看着倒是新鲜,但朕决不能坐,李爱卿说的没错,实在有违祖宗礼法。”
林飞听到这话,灵机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