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琰与林妹妹一同进了院子,看向守门的丫鬟问道:“老太太可用过饭了。”
一旁的丫鬟回道:“回二爷的话,老太太今日一早便用过了。”
屋内听丫鬟说贾琰与黛玉两人来了,贾母便赶忙吩咐道:“还不快让他们进来。”
院外,贾琰与黛玉被丫鬟引着进了屋,一进屋,贾琰便见屋内祖母满脸喜气的坐在上首,知道应是珠大哥与祖母报过喜了。
便笑着上前与贾母贺喜道:“孙儿恭贺祖母又得一曾孙。”
贾母原本见他们两个玉儿前来便高兴,此时听了孙子的话顿时笑得合不拢嘴,满脸慈爱地道:“你们两个还不快些进来。”
贾琰两人听了一同上前与贾母行过礼后,又被贾母拉到其身边坐下。
看着两人坐下,贾母方才开口问向贾琰道:“听人说,你与宝玉今日便要回学里。”
贾琰听了道:“回祖母的话,正是今日要走,想着先来与您老说了话再走。”
贾母听了欣慰地拍了拍孙子的手,又看向一旁的黛玉道:“昨日林管事还特意到我这磕了头,替你父亲送了礼,他是个有心的,难为你和你父亲信重他。”
又谈起黛玉幼时,初来贾府时的场景道:“你刚来这时,身子骨弱又年幼,我真是疼爱不够,又唯恐你如你母亲般,将来也早早离了我。”
说到这,贾母看着眼前与女儿有七分像的玉儿突然哽咽起来:“你母亲去的早,你又年幼,我不忍你年幼无人照养,便做了那狠心人将你从你父亲那接了过来,虽是全了礼法,但又让你们父女相离,总是难聚,还愿你不要生怨。”
一派肺腑之言,也让一旁的黛玉等人不禁跟着红了眼眶。
看着眼前已白发如银的外祖母,又想起自己的生身父母,黛玉也不禁跟着流下眼泪。
流着眼泪像幼时一样窝在贾母怀里道:“玉儿年幼,平日里的衣食住行也样样精细,从不比别的姐妹差,一切皆悉祖母的照料,多年来,早已将外祖母当作嫡亲的祖母般,再是没有怨怪的心的。”
说完,黛玉与贾母两个祖孙便哽咽地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看着这番场景,一旁的贾琰也不禁红了眼,不忍最重要的两人伤心,在一旁低声劝慰道:“祖母与妹妹莫要伤心,若是敏姑姑在,也是盼着祖母与妹妹好的……”
由贾琰与鸳鸯他们劝着,贾母与黛玉才止了伤心。
擦了擦眼泪,贾母抬头看着眼前已然一副大姑娘模样的黛玉,不禁为其抚了抚发丝道:“玉儿,我的玉儿长大了。”
又看向一旁已经比她高出许多的孙子欣慰道:“一转眼你们都长大了,我也成了个老婆子了。”
说完贾母眼中似有泪花闪过,她重新擦了擦眼泪,目光严肃地看向众人道:“玉儿虽是我的外孙女,但在我心里是我心尖尖上要疼的人,她母亲如今已离了我,往后我断是不能再让我的玉儿离开。”
说完又严厉地扫向周围的丫鬟,最后将视线定格在孙子贾琰身上,语气严厉地说道:“你们可知道。”
周围的丫鬟听了赶忙跪下保证道:“奴婢明白。”
站在一旁的贾琰顶着自家祖母严厉的目光,心中泛苦,明白这是祖母借此敲打自己,但天地良心他对林妹妹虽有倾慕,但最是不敢有一分逾矩,冒犯之意更是万万没有过的。
不过他也明白祖母的意思,深深地看了眼坐在贾母身旁的黛玉冲贾母恭敬地回道:“祖母放心,孙儿自是不敢有逾矩的地方,若将来有逾矩之处,到时还请祖母责罚。”说完他又郑重地俯身行了一礼。
坐在贾母身旁的黛玉看他这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不禁睫毛轻颤,看了他一眼又慌张地垂下眼。
回国子监(作话里有一个直播小脑洞)
听了孙子的保证,贾母才满意地点点头。
做过保证,贾琰也并未坐下而是笑着看向贾母道:“孙儿还有一事想要求祖母做主。”
说完又看了眼一旁的黛玉道:“林姑父远在扬州与林妹妹父女两人多年未曾相见,彼此思念自是不必多说,我想着不如等到年节时早早托人备了礼,让林妹妹亲笔书一封信捎上,也能宽慰些。”
贾母听了孙子的话,看了眼身侧的黛玉,点头同意道:“你想的周到,玉儿也来咱们府上多年,也是该让他们父女能多些相处。”
见贾母同意,贾琰向看来的黛玉轻轻摇了摇头,又笑着谢过贾母道:“祖母明见,我们有您这样一位开明的祖母,才是孙儿们的福气。”
说完,便重新坐下与贾母说些趣话也让贾母与黛玉两人忘了方才的伤心事,开怀了起来,一时屋内只有祖孙三人的欢笑声,自有一番温情在。
……
这厢贾琰与黛玉正陪着贾母说着话,那边有丫鬟来报说车马已备齐,请二爷过去。
知道应是到了时辰来寻他的,贾琰便起身与贾母告退道:“时辰到了,孙儿也该走了。”
贾母知道是叫他回学里的也不再拦他,而是唤来鸳鸯将一个包裹取出来给他道:“知道你们忙,这是一些护膝,天凉了到时你们也能用的上。”
贾琰接过谢过祖母后,看向一旁的黛玉与她轻点了一下头,便没再多说什么,再次与贾母告了走后,拿着东西带着墨砚离开了。
贾母与黛玉两人将他送到院外,直到看着他带着墨砚的背影渐渐远去,两人才收回视线。
见孙子离开,贾母看着周围顿时显得有些空旷的院子不禁叹了口气,又看向身侧的黛玉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道:“玉儿你放心,一切都有祖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