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琰俯身称,“是。”
二叔公听了贾琰的回答,道:“那正好,我们族中今年也有两个,你们这样大的年龄的要参加县试,你们相互认识一下,日后也有个照应。”说着就将身后的两个半大少年叫出来与贾琰两人见礼。
那两人一个胖一个瘦此时站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被二叔公叫出来后,与他们行礼道:“见过琰二爷,宝三爷。”
二叔公在旁介绍道:“左边的那个叫贾琼(瘦),右边的叫贾珀(胖),你们都是年龄相仿的人,也能聊到一起去。”
贾珀就是这位二叔公最小的孙子,贾琼则是四叔公的孙子,只是四叔公已经去了很多年了,其父亲也早亡,如今跟着寡母过日子,因为读书聪慧,受到了族中的资助。
今天他们两人便是被族里推选出来的,有幸见嫡支少爷的人,其意图不言而喻,想让他们得到嫡支的赏识。
贾琰心中也明白,这位二叔公单独与他们介绍两人的意图,不好拂了他的面子。
含笑地与他们两人交谈,几人说过话后,贾琰便对两人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贾琼为人稳重,办事落落大方,贾珀更具喜感一些,可以看出他们两人平日关系也挺好的。
都是人品端正的少年,看来旁支的人都费了些心思,特意挑了两个好苗子送来。
……
贾珀言语间还挺讨喜,只见他笑着挠了挠头道:“琰二爷,宝三爷你们要是不嫌弃,想在城里逛逛,到时叫我给你们带路,不说别的,我对这金陵城内大大小小的茶楼、酒馆都熟悉的很。”
说完又嘿嘿的笑了起来,配上那张肉乎乎的脸庞显的格外讨喜。
贾琰听了他的话笑了笑,说:“那行,到时我和宝玉叫你来给我们带路,我们一起去茶楼喝茶”。
二叔公见他们处的挺好,心下满意。又与贾琏聊了一下京中的事,便起身告退了。
临走时,贾珀两人还特意与贾琰他们告了别。
……
等人都走后,贾琰便回了房,连日奔波还没来的及休息一下,便让晴雯叫了水,洗漱过后,随便吃了些糕点垫了下肚子,便回房休息了。
县案首,宣战
等到贾琰再醒来,已是傍晩,贾琰穿着里衣下了床,晴雯拿来外袍给他披上。
贾琰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琏二哥和宝玉都安置妥当了吗?”
晴雯回答:“已经酉时了,琏二爷住在了东边的院子,宝三爷住在您旁边的院子,您要不要去看一眼?”
贾琰想着他们也可能在休息,便说今日先不去了,等明日再去看看,又让晴雯摆了饭。
用过饭后,便让晴雯退下了,去了一趟书房,见自己带来的书已经被整齐的摆好,还特意按照自己平日的喜好,布置一番,不由地心下赞赏晴雯她们的办事能力。
坐在书桌前,也不想再看书,索性拿出纸笔写了一封信给家里报了平安。
又单独写了一封给林妹妹,信中写到:“东西已经交给林姑父了,林姑父那边一切都好,自己也已经到了金陵……妹妹在家中也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勿念。”
写完了信,又拿出信封装好,准备这两天便派人送回京城。
……
第二天,贾琏便应当地豪门望族的公子们邀请赴宴去了,也有邀请贾琰两兄弟的,只是被贾琰要在家中备考为由婉拒了。
贾琏走后,贾琰便带着贾宝玉回了院子复习,离县试还有一月有余,时间紧迫,他们也抽不出时间出去赴宴。
时间就在每日紧张的备考中流逝,这段时间贾宝玉被自家二哥压着做了十几套模拟题,别的不说他现在做卷子做的是越发得心应手了,在这种模式下,四书中的诗词他是张口就来。
期间,贾琼两人来和他们一起探讨学问时,对贾宝玉做的模拟卷都产生了巨大好奇,询问贾琰这是谁出的卷子。
贾琰笑着为他们解释道:“这是我根据往年县试的出题重点和宝玉平日的薄弱点特意做出卷子,你们要是觉得有用,也可以试试。”
贾琼两人听了他说的方法,也觉得思路比往日清晰了很多。
……
县试开考这天,两人由琏二哥护送去了考场,宝玉刚下了马车,便听见有人在喊他。
只见前方贾珀正挥着他那双小胖手招呼道:“宝玉,我们在这里,快过来。”
贾宝玉看见他,快步跑过去,亲密地和贾珀他们打着招呼:“贾珀,你们来的好早啊。”
贾珀听了亲密的揽着宝玉的肩膀,说:“我和琼哥一早就过来了,没见到你们,就想着你们还没来,便在这里等你们。”
这时贾琰跟琏二哥告别后,也跟了过来,众人互相见过礼,打过招呼后便相携去了考生排队处,等着进考场。
排队的考生处,贾琰几人分外显眼,只因周围的考生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和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甚至还有头发都发白的考生。
不过贾琰特意注意了一下,在他们前方还有一个更小的少年,大约只有十岁的样子,身上穿的是锦服,腰侧佩带着玉佩,想必家中富贵。
不过转念一想,古时能读书科举的都是些有家底的,何况这么小的年纪来参加考试的,必定是家中自小培养的。
何况他与贾宝玉也是这种情况,三岁时便开了蒙,五岁时便跟随先生读了书,起步比别人早,考试时的年龄自然也小上很多。
这样想着,前面排队的人已经进了考场,轮到了他们一行人,由特意请来作保的廪生作保,衙役唱了保,搜查了身上是否有夹带,核对了文书没问题后,便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