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又笑他这二爷要体面,又对房中的丫鬟说:“可是听到你们二爷说的了,我们要给他留些面子,千万可别传了出去,不然他要怪罪我们可好。”
丫鬟们也都笑着称:“是。”
众人笑闹过后便作罢了,也都不当回事,只是两位主子嘴上说说罢了。
——
又过了几天,等到放榜这天,贾府里的人一大早便派人去等着放榜,贾政夫妻坐在堂屋内等着消息,贾珠心中虽有把握,但一时也有些紧张了起来。
众人一直既期待又紧张的在府中等着消息。直到门外鞭炮声响起,看榜的人来报:“大爷中了,大爷中了。”
贾政听了激动地站起来问他:“中了第几名?”
“第五十九名,大爷中了第五十九名。”来人回道。
贾政听了连说三个,“好、好、好。”
中了这个名次就意味着到了殿试,只要表现的不是太差就绝不会落到三甲进士中,若表现的好名次还有可能往上提一提,到时就可以参加翰林院选拔,入选庶吉士。
要知道“非翰林不入内阁”可不是一句空话,读书人也都以曾在翰林院任职的出身为傲,主要原因还是翰林清贵,干的好还可以受到皇帝的青睐。
一旁的王夫人也高兴的笑了起来,吩咐一旁周瑞家的给报信的拿赏钱。
报信的得了赏钱,又说了几句吉祥话后,才退了下去。
这边,官府奉命来报喜的人也来了,只听门外传来,“捷报京城荣国府贾珠中第五十九名进士。”众人都立即起身前去。
门外贾府的下人们都听到了这个消息,都纷纷祝贺珠大爷中了进士,贾母在下人的簇拥下来到前厅,听到孙子中了进士很是高兴,派人拿了喜银给报信的官吏。
报信的官吏得了厚厚的喜银,心想:“这贾府果然是来对了,不愧是国公府,出手十分大方,也不枉他们抢在其他人前面抢了这份差事。”
报信的官吏接过喜银,又说了几句恭喜的话,便离开了。
等众人都散去后,贾政欣慰地拍了拍儿子贾珠的肩膀说:“珠儿,你真是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待,为为父挣光了,百年之后我也有脸去见你祖父了。”
他(贾政)小时被所有人夸赞是个读书的料子,父亲(贾代善)也曾对他寄于厚望,可是他最后一次次的落榜,连个举人都没中,让贾代善失望不已。
……
不提得知贾珠中了,府中各人的态度,最后由贾母拍板决定等贾珠参加过殿试授官之后,就设宴宴请那些老亲们,为大孙子好好庆祝一番。
奶娘偷窃迎春房中首饰
自贾珠殿试后,被赐了二甲出身,又参加了翰林院选拔,入选了庶吉士,便正式踏入了官场。
荣国府为此特意设了宴,邀请京城的勋贵侯爵来赴宴,京城中除荣国府外并称“四王八公”的人家这天也特意带着礼前来恭贺。
虽说现在的“四王八公”们之间也不如从前亲密,“四王”中也只剩下两王,八公们也都只是顶着个名声,其实内里早已衰落,爵位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就如王家,爵位袭到上一代便到头了,如今的“四王八公”大多都只是守着旧日的荣光过日子罢了。
现如今贾珠考中进士,在勋贵中也算是一件稀罕事,毕竟现在的勋贵子弟大多已堕落,能有出息的不多。
但不管众人都怀着什么心思,还是提着礼高兴的前来祝贺。
另一边舅舅王子腾得了消息,特意写来一封信,信中夸赞了姐夫贾政教子有方,又勉励了一番侄子贾珠。
宴会办的很是风光,贾府上下都很是高兴了一段日子,就连贾府的下人走出去也多了几分自豪感。
……
不过这一切都与贾琰无关了,自珠大哥授了官正式入了朝廷为官,贾琰便松了一口气,不管如何贾府下一代有了希望,便离他想要改变贾家命运的想法又近了一步,至少等到他能入朝为官时,面对的不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无力挽救的贾府。
到时,他便是有天大的能耐,也做不到力挽狂澜,独自将一个注定走向败落的家族撑起。
自觉压力小了,贾琰的心情也好了起来,就连秦先生从老家回来后,带来的坏消息:“张大人无意收勋贵子弟为徒的消息。”也没能阻止贾琰的好心情。
就连平日里上课,也都十分积极。搞的一旁的秦先生以为自己的这位学生是受的刺激太大,所以才会如此,还特意单独叫来他,安慰一番,并表示他这个先生十分看好他,将来他一定能拜入更好的师傅门下。
对此,贾琰十分无奈,解释说:“学生并没有因为不能拜入张大人门下而自暴自弃,只是近日因为珠大哥中了进士而高兴,再加上学生也并不是铁了心非得要拜张大人为师,也早就有心理准备张大人会拒绝收学生为徒。”
秦先生听了他的解释,又观他面色良好,不像是钻了牛角尖的样子,便放下心来,勉励了他几句便让他回去了。
对于贾琰来说,一开始听了秦先生说张大人无意收他为徒,他心中也是失落过的,但转念一想便想开了,左右他现在年龄还小,想要拜师也不急于一时,就像他一开始的打算般,无论张大人是否能收他为徒,他都能坦然接受。
更何况如今的他连个童生都不是,便是再如何向别人说他多么的聪慧,也是没有什么信服力的,不如等到他中了秀才后,那时拜师才令人信服。
索性贾琰便沉下心来,跟着秦先生好生学习,打好自身的基础才是对以后科举最大的帮助,不然到时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才是让人笑话,也显得当时想要拜名师的想法太过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