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老熟人
三人好久不见,说了一个多时辰,江致远也把自己来江州的原因,以及宏宣帝收到纪遇安的信件後所做出的决定一并说了。
江致远之前在工部帮纪遇安捣鼓火。药,北境军队靠着火。药大败北戎东夷联合大军,工部也算立了功,宏宣帝论功行赏,於是江致远就升官了。
刑部尚书有一次在大街上,无意中遇到了江致远利用大邺律例帮助了一个得罪权贵的百姓,那真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直接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还当众道了歉。
刑部尚书觉得江致远是个可塑之才,又如此通熟律法,不进刑部真是浪费了,於是便跟宏宣帝开口要了他。
工部尚书自然是不想给的,两位尚书为此还吵了起来,对彼此吹胡子瞪眼了好一阵,因着江致远和纪遇安的关系在那,太子楚湘烨便让江致远自己选。
江致远自己更倾向於刑部一些,他觉得进入刑部他能做的实事更多一些,就这样他成了刑部的人。
在纪遇安传信回京城後,宏宣帝暴跳如雷,直接让人当朝念出了信件内容,丢出了帐本,可谓朝野震动。
江州官员居然欺上瞒下,侵吞了朝廷茶税,还与茶商勾结,欺压丶迫害茶农,真是人神共愤。
宏宣帝下令彻查,要派刑部官员来江州调查,江致远知道纪遇安和颜清随都在江州,立即报名随行协助。
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点是,江致远本人更喜欢出来历练,实打实为百姓做一些事。
因为除了江州,宏宣帝开始往各州府派出巡察官员,大有整顿吏治,肃清官场贪腐的节奏,如果此次差事办得好,回去之後,他还能再申请随行去其他州府巡查,既能为民做事又能锻炼自己。
「我听太子殿下说,陛下说希望天下百姓不再似江州百姓一般,有冤无处伸,更不想江州的事情再发生在其他的地方了。」
江致远说这话的时候眼中满是期许,陛下是个好陛下,是一代明君,太子也是英明贤德的储君,他日袭冶承弓,又有好友这样浑身本事的弟弟辅佐,未来,大邺江山一片清朗。
江致远觉得自己何其有幸,生在了这个年代,何愁建功立业,上有这样贤明的君主,他们这些十年寒窗的读书人,在进入官场後定然能一展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的雄心抱负。
「愿江兄得偿所愿,勿忘初心。」
纪遇安早知道江致远志向远大,他也是真心为朋友高兴,他自己是没有什麽雄心壮志,作为一个亲王,他的地位已经够高了,不能再做太多,否则容易出事情,老婆孩子都有,他可是非常珍爱生命的,功业让别人去建就好。
只希望江兄今後无论走到何等高处,都不要忘记了今日初心。
颜清随默默在边上听着,纪遇安和江致远从市井聊到了庙堂,谈完朝堂又说回民间,还真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啊。
见两人说得要口乾舌燥了,颜清随便起身去准备茶点。
因为刑部官员的到来,江州的事情处理得更加快速,一应证据俱全,江州大半官员落马,茶叶商人皆被抓了,抄家问斩是逃不了的,纪遇安都不想看了。
直接把事情丢给刑部,带着自家小夫郎继续施粥,江州的事情也解决得差不多了,再过个几日,他们就回京了,这个施粥也要有始有终,还要顺道告诉茶农们,朝廷对他们的安排,也好让他们安心。
那些茶商被抄家後,财物已经清点出来了,官府会把茶叶的价钱补给茶农,还会多加些相应的赔偿金,他们不用再卖儿卖女,更不用担心会饿死了。
「阿弥陀佛……」
纪遇安和颜清随正施着粥,一道清亮的声音传入耳中,夫夫俩转头一看,不由一喜。
竟是遇见了一个老熟人,还是自家大宝的救命恩人,两人随即朝他走过去。
「阿弥陀佛,大师好!咱们又见面了……谢谢大师!」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他们在做相同的事情,又遇到了相同的人,一声谢谢终於有机会说出口。
颜清随挺着小肚子,微微福身行了个礼,他贵为王妃,本不需对一个百姓行礼,但对方算是救过儿子的命,又是个长辈,颜清随觉得他这个礼,应该的。
「多谢大师,当初赠我儿佛珠,为他挡了一灾,救了他一命。」
纪遇安也行了一个书生礼,作为亲王,他更是不需要行礼,他和颜清随一样,觉得应该,只为感谢,他们夫夫一直遗憾未能当面道谢,如今也算了了憾事。
「两位施主不必客气,结善缘,自会得善缘,种善因易得善果。」
老和尚慈眉善目笑了笑,又看向纪遇安道:「我救了施主的孩儿,施主救的是天下百姓,无论边境战场还是江州之地,施主未曾让人失望,有这样的爹爹,孩子自是福泽深厚,无需再言谢,更无需谢礼。」
纪遇安和颜清随闻言,心中皆是一惊,他怎麽知道……
纪遇安因儿子之事,本就觉得老和尚有些真本事,这下更加确定他高深莫测。
不过世人千千万,世间芸芸众生中,有那麽一两个神乎其神的人也没有多奇怪,只要对方不存什麽坏心眼,便不是什麽坏事,他也不想过多探寻。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你不想多说,我也不会多问,大家点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