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三生石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1传说由来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
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霄,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
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2典故来源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即文中说的“圆观”,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
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并感叹道:“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唱了一《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圆泽和尚以“三生”酬报李源的友谊,其情之高、其义之厚,无法衡量,可谓情天义地。这个故事之所以持续流传,反映的正是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
和尚圆泽告诉李源此事,只是想让李源相信人的轮回,相信三世因果:
圆泽第一世没有找到他的姻缘,他就出家为僧。
第二世,遇到李源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姻缘,只好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没有找到,他只能继续出家,等待下一生的寻觅。
三生石,三生有幸,其实就是人的三次轮回,石头,比喻为“坚固”,坚定的信念。如此而已!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和真性不朽的观点,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展变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
后来,这个本为“须眉友情”的美妙故事,经《红楼梦》改造为“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修成个女体”,就演绎成不折不扣的“男女爱情”绝唱版,三生石也就成了姻缘的铁定象征,所谓“缘定三生”,就是指前生、今生及来生的幸福姻缘!
[2]《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
《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范书流行后,才逐渐被人忽视。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