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意儿传书寄简。
不肯搜自己狂为,
则待要觅别人破绽。
受艾焙权时忍这番,畅好是奸。
“我与他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
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他,
背地里愁眉泪眼。
虞美盼在内房听得是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心想:“幸亏我逃得快,躲进了内房。否则,就柳如烟这张损嘴,我还真少一个地洞钻呢!”她悄悄走近绣房门,“不知她牢骚完了没有?只要能把信带去,就受她几句也无所谓……”
正想从门缝里往外查看,又听如烟在中房爆粗口:
“要不是你,有了撩云拨雨的心思,我闲得?!好心好意去为你传书。你在听琴的时候,不是说过么?‘假若有一个人来替我们通通信息,就是巫山十二峰我也敢上’!通信息的倒是有了,可你倒是上啊?你这不是隔着墙耍人玩吗?你不仅耍了你家完先生,你也耍了我——是你有了这个心,我才敢替你俩传书信的。我是一番好意呀,你却尽找我的岔子。好~,就算我是在受艾绒灸,暂时忍一忍也无所谓!可你也真够可以的,说什么‘与完先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哼!在人面前,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在背地里,却成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的;在没有人的地方就叫着人家的名字,完郎,完郎……什么‘完郎’,我看是‘玩郎’……”
如烟从地下拾起那同心方胜,又仔细端详了一番,感觉这方胜里包着的是潘金莲的致命毒药,就叹了口气:“唉!那个‘穷酸’加‘傻角’,还在等我的回音哩!”说罢,便下楼往西厢而去。
美盼听得中房已没有了声息,便撩开绣幕一看,大喘了一口气:中房的如烟不见了,地下的书信也没有了,知道她已去“完成使命”去了。心中暗暗地说,“如烟好妹妹,对不起,委屈你了!”
柳如烟走在路上,还是眼泪汪汪的,一肚子的冤屈还是没有吐露干净:
想不到一向温柔多情的虞美盼,会如此绝情!现在叫我怎么办呢?完相公所以留下,全是我如烟的主意,两头用手段,完相公只知道是美盼要他留下的。现在虞美盼已经变心了,原来不赖婚的有三分之二,现在赖婚的占了三分之二,事情绝对成不了了,这个痈疽迟早要开刀的……
又一想,早比迟要好,免得人家完相公在这里浪费了青春,耽误了前程。不过,自己也实在是没脸去见完相公了。
唉!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反正得出人命,早早把他气死我也省心,免得我也跟着受气,受委屈……
————————————
注释
[1]有其母必有其女
就是说,你有什么样的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你,因为母亲就是你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你,那么你就会慢慢的变得像你妈妈,比如像性格,为人处事什么的。
这句话来源于“其父必有其子”,出自《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此话虽是一句中性的词汇,但也提醒了大家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语道,“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四有”,孩子才优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对孩子最早接触、最早模仿的对象,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先家长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1)父母修养好,孩子有教养
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正如卢梭所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年幼的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一种与父母共通的安全感。随着时间变化,久而久之,这种模仿逐渐内化成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表现出的都是缺乏修养的行为,那么孩子通过模仿这种行为,也会变得缺乏教养。
父母以身作则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品德是否高尚、处事是否得当,这一切的意义对孩子的人生而言,要远大于遗传智力的影响。
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以修养育修养,以品德养品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先做到。
(2)父母有格局,孩子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