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可是六根清净之人,怎么也观察起美人来了?”
“如此女子,貌若天仙,谁能不看?不看,岂不可惜?”明本笑了笑,又问,“怎么皇帝的孝期[1]还没过?”
“还有一个月呢。”
“院使刚才说,太后的旨意。怎么,现在皇后成了太后?皇帝又是哪一位?”
“现在是鄜王懿璘质班做皇帝,他是明宗皇帝的次子,年仅7岁。但朝中大小诸事皆由太后卜答失里临朝称制,成了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两人正谈论国事,悟尘小和尚从外走了进来。
他向前合十禀报:“启禀师父。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虞集派府上管家虞福在外求见。”
明本诧异地问:“是见我,还是见院使大人?”
悟尘说:“他说,要见二位。”
汪寿昌笑了笑,“这老滑头,我估计他是想占我的光,想在此借宿,以便省了他的路费。”
明本说道:“有请。”
悟尘转身出了门。不多时,领了一位年过半百、须略呈花白的老者进来。
那老家人趋前一步,低头道:“虞福奉老爷之命,叩见明长老和汪大人。”
汪寿昌有病不能起身,明本忙起身回礼,道:“管家少礼,请坐。不知虞总管到此有何见教?”
虞福道:“我家老爷不幸患疾,得以告病回归老家静养。”
明本看了一眼汪寿昌,心想:怎么朝中大臣都病了?
虞福接着说:“可近几天,大霖雨,黄河大溢,阻挡了归路。行至河中府后,再也无法前行。老爷特打小的前来,想在此暂且寄住,等大水退去再走,请明长老给予方便。”
明本说道:“阿弥陀佛!出家人慈悲为怀,但住无妨。请转禀你家大人,容贫僧出门迎接。”
汪寿昌对管家说:“告诉虞大人,老夫也病了,不能出门迎接了。”
虞福施礼道:“汪大人请便。”说罢,急忙转身前行,赶紧去回禀主人。
明本长老则带了诸僧到山门迎接虞集去了。
【三】《送四川宪使五》虞集。诗
晚趋严召直承明,
侃侃论思岁未更;
国老不应持节去,
乡人徒羡过家荣。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他祖籍成都仁寿[今眉山市仁寿县],是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
在文宗皇帝执政时,虞集数次请求外任,皇帝都以朝廷一天也离不开他为由数次拒绝他的请求。
汪寿昌这次在京期间,也多次为虞集说过好话:“虞伯生久居京师,甚贫,现又得病目[眼疾]。望陛下准许伯生到故土为官,以便于他就医。”
被大伙絮叨烦了,文宗皇帝一反常态,怒道:“一虞伯生,汝辈不容耶!”
从此,汪寿昌也不敢做声了。
汪寿昌离京时,虞集写了《送四川宪使五》送给他。对汪寿昌赴云川任职的荣耀,虞集表示由衷地羡慕。
虞集有一子一女。
儿子在三岁时不幸夭折。几年后,夫人又为虞集生下一女。但自生了女儿以后,夫人就再也没有生育过。
夫人觉得虞集膝下无儿,未免遗憾,便想为丈夫纳妾,也好为虞家繁衍生息。但虞集对夫人一往情深,坚决不许,说:“我有一女足矣。”
虞集视女儿如掌上明珠,取名“美盼”。取自《诗经。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有美好善良之意,寓指女儿楚楚动人、慈眉善目、无忧无虑。“盼”指希望、期望。其实,虞集的内心还是期望“美盼”能有一个弟弟。
虞美盼今年十九岁,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
注释
[1]古代国丧
皇帝死后,新皇帝理论上要戴孝三年。但是这一规矩并不严格,新皇帝不能天天穿着丧的素服上朝啊。
一般穿些时间,大臣们就会集体上奏折要求新皇帝以江山社稷为重,停止戴孝;因为戴孝就表示还处在悲痛之中,新皇帝就会以孝道为名拒绝;大臣们再坚持上奏折,新皇帝就会顺着台阶下了。虽然不戴孝了,但是有的规矩还是要讲的,比如减少一些大型娱乐活动和宴会以及音乐等等。
皇帝驾崩,驸马要戴孝,不但驸马要戴孝,就是文武百官、内宫嫔妃、大小太监统统都要戴孝。有道是皇帝驾崩、天下缟素。也就是说,黎民百姓也要为天子穿素,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对于国丧期间的规定:娱乐、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个月。百日内,票本用蓝笔,文移(即公文)蓝印。禁止屠宰杀生四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