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孔希学不一定是孔家后人?
敢对洪武朝的读书人说这句话吗?
信不信刚一出门,就有人找你玩命!
其实朱元璋也可以诏孔希学入宫,降一道严旨意,逼孔希学就范。
但朱元璋思来想去,还是最终决定趁着孔希学还在京城,带着去任以虚那里多溜达溜达。
毕竟刘伯温、李善长他们,在去了几次任以虚那边之后,也都对任以虚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起码这样一来,不会授人以柄,大不了孔希学实在不愿意,自己再降旨逼孔希学就范便是了。
原本朱元璋还以为,孔希学会跟往年一样,坚定的拒绝,而后尽早返回曲阜。
万万没想到,朱元璋刚跟孔希学开口提了几嘴,孔希学竟然满口答应了下来。
洪武年间的孔家,其实还不似清末之时的孔家那般。
虽然有宋一朝,将孔家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那对于孔家来说,只有随着赵宋南迁的南宗,受到了优待罢了,北宗也就是大部分的孔家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渊之盟之前,辽人时而南下劫掠,过了黄河便是曲阜。
好不容易渣渊之盟,四海承平,天下各地的百姓,都能过两天安稳的日子了。
但那是曲阜啊!
天下百姓能过安稳日子,曲阜能消停吗?
在潼渊之盟之后不久,赵宋就把曲阜西北边百里处的一个“小”水潭给划入了朝廷治下,凡采莲打渔百姓,必须按船交税,有三两个不堪重负的百姓,聚在这里搞了点小事情,这个小地方的名字叫做——梁山。
虽然在真实历史上的梁山,完全不能跟方腊相提并论,而且历史上的宋江,也根本不是为了招安而造反。
恰恰相反,历史上的宋江,接受招安的目的,跟明末的张献忠,接受招安的目的一样,就是单纯的为了保存实力,获得喘息之机。
在接受招安之后,很快便再次揭竿而起,只不过这一次赵宋早已有了准备,宋江以及其部下,在宣和四年,再次起兵之后,便被大将折可存擒杀。
而后的事情就简单了,金兵南下,曲阜直接不归大宋管了。
虽然说,赵宋朝廷嘴上说着,尊孔衍圣,但是在辽人、八百里梁山、金人这一通轮番折腾之后,真正想尊孔的赵宋,已经没尊孔的能力了。
至于金人、元人,指望他们动动嘴皮子,给个封号还可以。
我大元连科举都废了,还在乎你个姓孔的饿没饿死?
经过这四百年的折腾,大部分的孔家人,就算是嫡房的,过的也最多就是,普通乡绅的生活了,远一些的孔家人,基本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此时的孔希学真正担心的,不是孔家的富贵,反而是有些真正在乎儒学的未来。
因为孔希学一生所有的光环,都源自于他是圣裔。
原本自从开始读书以来,孔希学就对程朱理学并不怎么感兴趣,动不动就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本来的时候,孔希学压根就没怎么多想,但是现在被任以虚这么一提醒之后,孔希学才猛地反应过来,自家老祖宗说过存天理灭人欲吗?
孔希学这几日在京城,仔仔细细的将儒学十三经给整整翻了一遍,凡是涉及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容,皆出自程朱。
而反观孔家的老祖宗,反而对这件事,没有任何提及,相反,孔子不仅仅不说,灭人欲,在孔子的眼里,有些甚至不那么正的人欲,在孔子的眼里,都是理所应当的。
诸如叶公语孔子曰:吾乡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大意为,我家乡的人,正直到亲爹偷了一只羊,儿子主动去举报,而且做证人,证明是自己亲爹偷的羊。
孔子对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显然孔子不仅没说过什么,灭人欲,甚至将人欲,人伦,这些东西,给凌驾在了法律之上。
孔希学本身就是出身贫寒,而且喜饮酒,经过任以虚那么一说之后,孔希学也猛地意识到。
程朱那种“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主张,在变態多的时候,或许能形成一时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