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孙德才砸吧着嘴:“弹劾殿下的奏折,是几个名不见经传的言官写的。这些言官,从来就是沽名钓誉,拿不要命当荣誉。但是他们知道的如此详尽,应该是有人授意。
我们最大的怀疑是二皇子卫铮。但是属下认为,二皇子一直是个棒槌,这次却策划如此周到,竟然连几个愣头言官都找的如此恰当。这京中,应该是还有什么人,在跟我们作对。”
卫熠使劲闭了闭眼睛:“还有什么人?那不就还剩下王振那个老货!
那王振,处处给我使绊子,目的就想让我下台,好辅佐那个杂、种当太子!”
孙德才惊慌的看了一下四周:“太子殿下,这话可说不得啊。”
卫熠恶狠狠地:“有什么说不得的!那杂、种,身上哪一点长得像父皇?整个京城的人见了怕是都要说不是父皇的种!竟然还敢跟我争!”
孙德才劝道:“太子殿下,我们还是先考虑下如果把眼前这关过去。”
“眼前这关?有什么好过的!他们愿意嚼舌根,让他们嚼去!这西北,我是去定了!卫金珠不是在西北吃香的喝辣的吗?我给她扫荡一空,让她没得下锅米!”
“如果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情,追问的话,我们还是要想好如何应对。”
卫熠捏了捏自己的后脖子:“就告诉他这是卫金珠的诡计,卫金珠不想捐军饷,安排人编造出来的。卫金珠算什么,一个被赶到边境的公主而已,往这上边一引,保准没事!
只是这些见风就是雨的政客,天天闲着没事干,听着点东西就跟着摇旗呐喊,实在是可恶。孙先生,你带人,去给我摆平几个起头的,看谁还干嚼舌根!”
孙德才想了想,这卫熠的主意虽然简单粗暴,但却是行之有效,便点了头:“属下遵命。”
卫熠对夏献帝的了解还是很深刻的。这件事情在官场和民间闹得沸沸扬扬,在朝堂上却是一言带过。
十日之后,“征西大军”还是在卫熠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西北进了。
不过在大军兴致高昂的走到距离西风城三天脚程时,卫熠却收到了一个不妙的消息。
“太子殿下!西夷,退兵了!”
“退兵?!”卫熠从卧榻上跳起来:“什么时候?!西夷竟如此背信弃义!”
“回殿下,听说两日前便退兵了。御风将军派来的一个信使,此刻就在帐外。他一路高呼着‘西夷退兵了’,跑到我们的营地来。”
“把他带进来!”
西北的信使被带入帐中,他一见到卫熠,跪下便拜:“恭喜太子殿下,贺喜太子殿下!太子殿下的威猛和盛名震慑之下,蛮夷之兵不战而退,落荒而逃!这真是我大夏国的百姓的福气啊!”
卫熠:“卫金珠叫你来的?”
“正是。城主让我来给太子殿下报告这个喜讯。另外,早有人八百里加急将这个好消息报到了京中。现在,皇帝陛下应该也已经知道这个喜讯了。真是太棒了……”
“住嘴!”
卫熠想了想:“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就没有得到这个消息,你确定这不是卫金珠编造出来蒙骗我们的?!”
信使忙说:“不会不会!太子殿下您在行军途中,可能消息不太灵敏。西夷新王登机,止戈止战,与大夏国修好的国书也已经往京城。况且我们城主虽是女子,可也顶天立地,怎么会行蒙骗之事?
太子殿下如若不信,可以派人去京中询问。当然,也可放心地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