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与那几个汉子告别,走了出来,才发现此处是野外的一户农家小院。
依着监守他俩的汉子所指方向,绕过几条小路,终于看到了去往二道坎的官道。
手牵手走了一阵,总算回到了二道坎。
寨门前的守卒认出了苏无忧,昨天他出战鞑子金甲时还是他给开的寨门,大喜道:“将军,是您!您怎么从外面回来?”
苏无忧有些不好意思,随口说道:“昨日有公事外出,有什么事儿吗?”
守卒说道:“适才听闻上官传令,小王爷于校场封赏此次战役有功之人,未巡见将军身影,故而转告将军。”
苏无忧点头承应,向守卒道了谢,径直往军营而来。
校场之中,二道坎大小将卒均已到齐,正在听取小王爷的训示。
一番褒奖之后,小王爷转向杨通问道:“杨大人,眼下营中最为紧缺的便是军粮,二道坎又是在长城护佑之外,供养困难,明年你们此地的屯粮子粒,能不能再往上提提?”
杨通脸现难色:“将军,鞑子时时劫掠,而眼下田地旱涝交加,军户逃亡······但小王爷既然这样说,我等自然竭力而为。”
小王爷眼中私有不满之色。
二道坎一带,虽是大盛疆域,但历年来,辗转落于多国之手。
作为交战之地,未来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此地能够发展起来,形成军事力量,不求能够抗击鞑子,但之手能够作为;一个缓冲地带,保卫京师安全。
大盛分为四省十五路三十二道七十二府三百六十州,二道坎属于西北行省左二路燕北府保安州管辖。
保安州共有六个千户所,二道坎属于其中较为贫瘠的一块地方。
大盛吉昌年间,此地曾有官户五十一户,军户一千五百余户,有囤地八十余倾,每年纳粮近一千石,美岁纳松杨木柴火五百余斤,草料上千束。
而这些年来,二道坎一带的上贡根本不足往年的一半。
由于大盛建国之初,二道坎属于北齐地界,故而修建西北长城时并未将二道坎包围其中。
现在尴尬的是,每当北狄鞑子来袭,二道坎一带无险可依,成了鞑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小王爷奉命负责西北防务,自是对此极为不满。
此刻提出,也是希望二道坎不再是敌人的‘提款机’,而能成为关外的一道屏障。
杨通作为军事主官,自然希望能够让上官满意。
不过他却不敢夸下海口,眼下老百姓生存都是问题,如果答应多交屯粮,真到了上缴的时候,他去哪里变出粮食呢?
场内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默,众人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原本上官谈话,没有苏无忧插嘴的份。
但苏无忧听后心里一动,觉得这似乎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于是拱手说道:“小王爷,杨将军,诸位将军,卑职倒有个不情之请。下官愿请命屯田一方,为朝廷分忧。”
“哦?”
小王爷一行人皆是露出惊异神色。
要知道,管屯官的地位向来不怎么受重视,一般都是军营比武选拔中落选者才去担任。更何况二道坎位于长城之外,鞑子若想进攻此处,大可以长驱直入。届时田地里的庄稼怎么办?如果每年无法完成屯粮斛征的工作,岂不是白白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