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诚终于逮住机会插话进来:
“其实啊,后来电科集团的工程师提到,我们能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多亏了许工您的点拨。”
“我的点拨?”许宁对这突如其来的恭维有些措手不及。
“没错。”
陈嘉诚肯定地点点头:“14所的一位郭姓工程师说,他们从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获得了灵感。
根据那个思路,他们在歼8c的1472雷达上加入了一种新的抗干扰模式。
虽然这样做稍微影响了雷达的刷新率和探测距离,但却成功避开了敌方的欺骗性干扰。之后,我们用霹雳11导弹击落了一架米格25。”
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重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事后,我们还与巴铁空军合作,在坠机现场找到了飞行员和飞机残骸。”
郑良群见状赶紧补充道:“最重要的是,我们把那个关键的电子战吊舱秘密带回国内,交给相关部门研究。
至于能否仿制出来,就看他们的本事了。不过,我们都希望有一天能拥有类似的装备。”
听到这里,许宁明白了——这个强大的电子战吊舱才刚开始被研究,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现在是哪家单位负责这个项目呢?”
他好奇地问道,心里想着如果是在航空工业内部的话会方便很多,否则可能需要通过丁志恒的帮助才能接触到相关人士。
“当然是我们电科集团啦。”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响起。
许宁转头一看,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不像传统工程师的年轻人正向他们走来。
“您好,我是郭林科,来自电科14所。”
两人礼貌地握了握手。
“容积卡尔曼滤波法的创始人之一竟然在这里。”
郭林科说道:“您的研究对我们这次克服雷达干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的非常感谢。”
“这是学术交流应该做的。”
许宁谦虚回应,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关于运回来的那个电子战吊舱,我是否有机会……”
郭林科没等对方开口,便已猜透其意,抢先一步说道:
“您当然能加入,事实上,即便今天没能碰面,我们也打算邀请你们两位参与项目。
毕竟,在控制工程领域,国内恐怕找不到比你们更有权威的专家了。”
“我们两位?”
许宁顺着郭林科的目光向后望去,只见一位身高与他相仿的女士正站在那里,双臂交抱。
“徐研究员?”
来者正是之前在机翼设计优化项目上合作过的徐舒。
“许博士,好久不见。”
自上次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合作以来,尽管两人通过邮件保持联系,并共同发表了顶级期刊论文,但未曾再次见面。
“听郭工的意思,我们似乎又有合作的机会了?”
许宁轻轻握住了徐舒伸出的手。
“是的,我非常期待。”徐舒整理了一下耳边的头发,微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