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各类工厂如日化、纺织和电子厂都成了吸引外资的宠儿。
当时不少国有企业尽管还能勉强维持运营,却在这一波对外开放中被当作筹码出售。
而今,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大型飞机产业园区的构想。
这个项目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带动多少经济增长,吸引多少专业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将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
虽然许宁心中没底,但他知道这数字肯定不小,大到他不愿轻易点出具体的城市名字。
毕竟,这样的决策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甚至也不全在丁志恒或宋可建的掌控之中。
然而,刚刚的对话已经暗示了他的意见可能会直接上报高层。
现在已不再是当年秘密研发两弹一星的时代了,即使许宁想学前辈们隐姓埋名也行不通。
他在学校外的所有成就都被记录在新舟60飞机项目之下。
起初,谁也没想到这款双引擎螺旋桨支线飞机会牵扯出这么多后续发展,所以包括许宁在内的几位核心成员都将新舟60作为他们工作的掩护。
这意味着迟早会有更多人了解到他的贡献。
“上达天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两位笑容满面的老前辈,许宁内心嘀咕:“这是组织对我的考验啊。”
对于刚才提出的难题,许宁最终回答说他还未考虑成熟。
这既是推辞之词,也是事实。前世的记忆里,天津确实有一条空中客车的总装线,但并未形成产业集群;
而在他重生之前,航空工业确实在规划一个新的大型飞机总装基地以支持国产C919客机项目,候选城市都是航空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
但除了这些经常去的城市,他对其他地方了解有限,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最佳方案。
产业园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推进速度。领导层也需要看到希望和信心。
如果连一个旨在提供配套服务的航空产业基地都难以建立,在面对更大规模的投资和更慢的市场反应时,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决。
即使只考虑技术因素,这样的决策也满是挑战。
更何况,许宁从一开始就关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他个人或许更倾向于将产业园设在非沿海地区,以帮助那些相对落后的区域实现经济增长。
毕竟,对于已经发达的沿海省份来说,新增一个航空产业集群只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内陆地区,则是雪中送炭。
然而,历史的经验显示,将高端产业置于偏远地区可能适得其反,既不利于吸引人才,也可能拖累当地经济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使得选择变得复杂,尤其是对于像许宁这样曾经只做到项目负责人的工程师来说,做出决定并非易事。
技术出身的人往往擅长分析问题,却未必善于迅速拍板。
在明确的选择面前,决断力似乎无关紧要,但若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它却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