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这差事就是个火坑
宣明帝虽然把挑选随行人员的权利交给了燕绝,但其实心里并不想查沈家的案子,也不会允许燕绝带走朝中真正得力的能臣。
因此,怎么选人就是个棘手事
辅佐的官员不能没能力,但又不能太有能力,官职也不宜太高。
最好是宣明帝不在意的小人物。
燕绝选的这三个人就很合适,都是四五品的小官,在朝中基本说不上话,但他们本身又是有实权的,就比如大理寺丞魏宁,看着官位不高,但其实是大理寺的正三把手。
“营地条件简陋,还请三位见谅。”
燕绝简单客套了下,便单刀直入,“今日请三位过来,是难得有时间驻营休息,想请三位共同探讨下,抵达边关之后,该如何重查沈家一事。”
吴威三人对视了一眼,脸上神情为难。
魏宁拱手道:“殿下快人快语,下官也不敢打马虎眼,关于沈家一事,下官人微言轻,只在朝中听诸位大人争论过,对此事内情一无所知,实在不知从何查起。”
“你们二位呢?”燕绝又看向吴威和王德伦。
王德伦年纪最大,性格也最稳重,皱紧眉头道:“殿下,我与魏大人是一样的,都只听说过沈家之事的皮毛,连战败如何生都不知道,要说调查,实在无从入手。”
“下官身在都察院,知道的稍微多些,但来龙去脉同样是一头雾水。”吴威实话实说,“殿下也知道,关于沈家战败的奏本,是由兵部直接递交到皇上御前的,朝中也只有穆辅、定远侯等重臣看过,我们这等小官,实在是不知内情。”
沈玥看得出来他们没说谎。
宣明帝本就有意压下沈家战败的事,对外封锁了很多消息,即便是在朝官员,能亲眼看到边关奏报的也是极少数。
若不是定远侯他们极力主张,认为此战大有疑点,并将之说了出来,大多文武官员其实都被蒙在鼓里,并不完全知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就连沈玥自己,也是在御书房看到那封奏报后,才知道具体生了什么事。
燕绝点点头,“这种情况我也知道,三位大人被父皇派来辅佐我,彻查沈家一战的内幕,我与三位大人肩上的责任是一样的。沈家之事在朝中闹得沸沸扬扬,又涉及边关战事,绝非小案,若其中真有冤情,我与三位大人都需竭尽全力,让真相水落石出,才不辜负父皇与朝廷的期望。”
三人闻言神情肃穆,纷纷拱手,“殿下此言,正是下官心中所想!”
吴威又道:“沈家百年军功,为大燕镇守边关,牺牲不止一代人,如今父子双双战死,若真是战败牺牲就算了,但其中若有隐情,我等身为大燕臣子,自当竭力追查真相,不让忠臣蒙冤。”
魏宁肃然点头,“理应如此。”
“殿下尽管放心,下官三人既接受了这份差事,就没有不尽心的道理。”王德伦说着,又皱紧眉头,“只是,我们连基本案情都不知道,又该如何查起呢?”
燕绝微微一笑,“三位大人在朝中,素来有刚正不阿的品性,即便我久居深宫也有所耳闻。”
“吴大人身为佥都御史,有监察百官弹劾之责,连自己的同胞弟弟犯错都不曾徇私,铁面之余又留有人情,在亲弟入狱后善待弟妹,将侄儿侄女抚育成人,视如亲生,品性令人佩服。”
“魏大人身为大理寺丞,年少英才,曾有‘办案青天’的美誉,多年来矜矜业业审查重案,立下功劳无数,本是大理寺正卿的不二人选,却因查案途中不肯徇私,得罪勋贵,被无故降职打压,郁郁多年不得志,却不曾懈怠职责,历经七载才重新升任寺丞。”
“王大人虽没有吴大人和魏大人这样的事迹,却在刑部任职近二十年,担任过三位刑部尚书、两任刑部侍郎的心腹下属,对大燕刑法及狱讼条理了若指掌,是真正埋头做事的人。”
燕绝的声音柔和清润,薄唇浅浅含笑,对三人的过往经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别说神情惊愕的吴威三人,连沈玥都听得一怔一怔的,眼神带着惊讶看向燕绝,他怎么会这么了解?
难道在选出这三人之前,燕绝就查过他们的人品事迹,并不是临时决定的人?
燕绝说完停顿了下,清贵俊逸绝伦的脸上,露出一抹光风霁月般的笑容,“不瞒三位大人,父皇将钦差一责交给我时,曾放权让我在朝中挑选辅佐的官员,三位大人都是我亲自选出来的,我相信三位的能力,也相信三位的人品性情,定能全力助我查明沈家一事。”
吴威怔怔地看着他,“我们三人……是殿下选的人?”
“不是皇上指派的吗?我们都是突然接到的旨意,要去往边关查案,还以为……”魏宁欲言又止。
王德伦知道他想说什么。
其实他们三个都一样,在突然接到旨意时,都以为是被推出去掉火坑的。
皇上对沈家有芥蒂,一直压着朝中不肯重查,后来出了沈家女儿被刺客劫掠,皇上迫于压力才答应重查,却把钦差之责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九皇子。
当时朝中人人心里都犯嘀咕,一是对九皇子毫无了解,担心他能不能担此重任。
二是听说九皇子身体孱弱,此案又生在边关,要直面蛮族战火,即使有玄甲军保护也未必安全,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
正因如此,朝中不少文官都觉得,这差事就是个火坑,谁跳谁死,都害怕皇上选自己去。
结果圣旨一下来,皇上竟然连个像样的大臣都没选,就指了三个四五品的小官随行。
王德伦身边就有同僚唉声叹气,说他是倒霉掉了火坑,被皇上拉出去充样子的,这一去怕是凶多吉少。
家里妻儿老小知道,更是哭得不行,仿佛他去了边关就回不来了。
吴威和魏宁身边,恐怕也少不了这样的声音,尤其是魏宁,他以前查案得罪过不少人,人人都觉得他是被报复了。
没人觉得九皇子带着三个低微文官,能在战火不停的边关查出什么名堂。
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相信,忐忑不安地跟着军队出京,一路上艰苦就不说,心里实在是茫然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