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双手在琴键上跑了一遍当活动,又想起来什么抬起头:“楼下那家奶茶店有你粉丝给你做的应援。一般剧圈呢,比较真诚或者靠粉丝吃饭的演员都会亲自去打卡一下,鉴于你内娱明星的身份,自己看着办吧。”
两人说话间,陈硕去一边观众席给覃冶又搬了个凳子过来。覃冶接了,又往电钢这边拉了拉才坐下:“我会去打卡的。谢谢你告诉我,小榆。”
让谢白榆没想到的是,加练结束以后覃冶真的下楼去买奶茶了,甚至在回来的时候拎了两个大袋子。
谢白榆还在琴边坐着,覃冶专门绕上楼,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袋子:“果茶和奶茶都有。”
“谢谢,但是不用。”谢白榆都不记得自己上次喝这些是什么时候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他胃里装的都是酒。
覃冶没走,看着他在iPad上写写画画,说:“你对这部剧很上心。”
“你不也一样吗。”
哦,可能还真不一样。谢白榆下意识觉得眼前的人只是把敬业当个形容词,就像他一直以来维持的形象,或者说人设。
把前男团成员和热爱戏剧舞台画等号是一件怎么想都没太有说服力的事情。
“你钢琴弹得很好。”
谢白榆的脸色变了变,他的语气里没了刚才的调侃:“别这么夸我,担不起。”
他正色起来:“覃老师,你呢,不用因为之前的事儿觉得尴尬或者愧疚,也不用勉强跟我搞好关系。可能你听的传闻有夸张的地方,我觉得你有点误解?”
谢白榆边说边收了平板往楼下走:“我没那么大背景能决定剧圈里谁的生死。我只是不想看着边老师这部戏落一个不好的结果,你呢也急于在剧圈站稳发展,所以我们就当最普通不过的同事相处就可以了。。。。。。”
“小榆。”覃冶突然说。“边胜清也是我朋友。”
谢白榆的脚步顿了顿,但是没停。
第4章首演顺利
其实边胜清的故事很简单。
如果有人刚好生活在外国音乐剧进入国内市场的年代,并且机缘巧合之下看了一部经典作品,他会兴奋炫耀一阵子就忘了,还是从此在心里种下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的种子?
边胜清属于后者。
出生在沪市周边的小县城,一路读到高中都没见过大城市的繁华,青少年的边胜清就像家乡的每个普通人一样。
但是高二那年,作为拿下竞赛国奖的奖励,学校给几个尖子生一人发了一张原版音乐剧的演出票,还报销了他们来回的车费。于是彼时的边胜清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第一次走进剧场。
毫无疑问演出是精彩的,或者对他们来说,是震撼的。场灯完全亮起后,边胜清甚至不舍得就那么走出剧场。
也是他多停留的那十来分钟里,他听到了其他观众的讨论。那些人看起来对这个行业很了解,边胜清听到他们说:“还得是德奥的东西,看得人太爽了。我们要是什么时候也有这种剧组,估计价格也能打下来吧。”
“你指望这个不如多挣点钱,原版来了多看几场。我们?也就几部话剧还行,这个我们做得出来?”
然后他们就大笑起来。那时候的边胜清还不懂那种笑声里藏的是什么,他只是认真在想,凭什么说我们做不出来。
谁也没想到就是那趟沪市剧场之旅,直接改变了边胜清的未来之路。
“市一中那个化学竞赛拿奖的学生脑子被门夹了,跑去学什么戏剧文学。”
这句话从边胜清填报高考志愿一直传到他去大学报道,也许之后还有人在说,但他也听不到了。
“学了个听都没听过的专业。”他的父母这样说他,“梦想能当饭吃吗?混不出名堂别回来了。”
后来谢白榆问过边胜清为什么。
那时候国内的音乐剧专业都才开了没几年,甚至还是很多人眼里没别的学可上才去的地方,戏文每天专攻的方向都是影视剧和话剧。
但是要演剧总要有人来写本子啊,边胜清铁了心的要写一部自己的音乐剧。有人说这人不知天高地厚,仗着有点文学天赋就想改变社会。
那时候也并非完全没有原创音乐剧,很早就有了,但是都是艺术的、高高在上的,不现代也不接地气。
边胜清也真混出来点东西。
他成绩好,实践多,从没毕业就开始跟着做项目,排场有大有小,但是就是没人找他做音乐剧。
文娱行业发展又改革,有的兴有的败,他后来为了存款还做过两部网剧。
那时候他还在戏剧学院当讲师,写网剧被戏文界当掉价。
谢白榆就是在学校认识他的。
他上学的时候,音乐剧已经在国内开始发展了,他甚至算是半个在这个圈子长大的人。
大一刚开学没多久,谢白榆为了混一个综测加分,随便报了个看起来很水的讲座,就是边胜清讲的。
谢白榆一开始不知道他讲音乐剧,要是知道他根本就不会去了。
直到现在谢白榆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居然真的被边胜清一场讲座打动了。
最后散场的时候,谢白榆收起了他身上的散漫劲儿和对这个行业的敌意,很郑重地祝边胜清一定成功。
那时候他不知道,边胜清已经确诊癌症了。治疗的高昂费用让他对现实妥协,开始不挑不捡的接活儿,但是写了两年,那部没做出来的音乐剧始终是梗在胸口的一根鱼刺。
于是他闭关半年,带着《十八岁半》的剧本一头扎进了已经发展到风口上的剧圈。
边胜清不是病好了,是他的病已经没办法救了。不停歇的化疗只是尽力维持住现在的状态,尽可能的减缓恶化。
现在的剧圈也许已经不缺他来发展了,也不会被他改变,但他就是纯粹地想把一部属于自己的剧做出来,可能也算给自己的半辈子一个交代。
谢白榆是第一个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