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信王亲自处置,将魏忠贤等两百多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赐予毒酒,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
时人写文评论信王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现在大明朝有忠心耿耿又兢兢业业的信王,还有雄心壮志、励精图治的新帝,以及诸多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的忠臣,那简直就是再续上百年国运都犹如探囊取物。
兴乐二年正月十二日,信王代帝训诫群臣,称在奸臣阉党倒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文武百官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同时一切奏议要有关国计,勿要说废言。
明明两百字能说清楚事情来龙去脉,但就是要先扯上一万字阿谀奉承之言的群臣:“……”
——虽然这件事他们作为臣子确实有点过错,可若是皇上不喜欢,难道他们还能提着脑袋揪着头发写那一长串废话?
信王是一个十分严肃谨慎且善于自省自律之人,有他在的朝堂,真的就是肃穆二字可概括。
就是在这样肃穆的朝堂氛围里,新帝偶尔冒出来的稚言稚语,还有张太后虽然很少说话,但也是柔中带刚的发言,倒是也显得珍贵非常。
——唉,信王是哪哪都好,但就是太不讲情面和难以接近。
其实要不是信王出身皇室,群臣还是更建议信王去做一个锦衣卫千户,言行举止和办事风格实在是不能说极为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好在朱由检不知有人在背后说他吹毛求疵精益求精,因为朱由检在对别人高要求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而且还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学习儒家经典,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甚至从未有人看到过信王懈怠于代帝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若不是下达圣旨需要请示皇帝和太后的意思,怕是信王还能做出在半夜下达圣旨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在大明朝皇帝中能以勤勉著称,便是纵观历朝历代,那也是相当炸裂!
甚至连张太后都对此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也!”——当然在汉唐之前,那就是还有卷王之王秦始皇嬴政。
这让小皇帝叹为观止,经常就与太后感叹皇叔好生勤勉。
特别信王还每日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作为摄政王,信王不仅坚持常朝,而且除了盛暑严寒之外,都会去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更可怕的是,就这样忙碌到都不能见缝插针的情况下,信王居然还能隔个一两日便来后宫跟他母后请安。
“皇叔完全就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母后,我是不是要再多给皇叔一些赏赐啊?”
——不是他胡说八道,而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苏秦,还有闻鸡起舞的祖逖都得对他的皇叔甘拜下风。
——而且更可怕的是,万一哪天皇叔不干了,是不是就要他去干了啊?!
才七岁的小皇帝表示自己十分忧愁,就像是母后所说,有这样一个卷王在身边卷生卷死,真的就好让人有压力!
尤其是习惯于皇叔这般的勤政之后,到时候他亲政了,文武百官还能满意他的办事情况吗?
不过想到距离自己亲政差不多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小皇帝就决定先及时行乐,等到皇叔干不动了他再接上。
虽然他不能保证一定能做到皇叔那个地步,但绝对会比他那英年早逝的父皇做得好!
突然被儿子侮辱的朱由校:“???”
——哄堂大孝了家人们!
不过若是先帝真的能显灵,那怕是得先怒发冲冠斩杀某人。
桃夭最开始是没有察觉到自己身边的张公公有问题。
其实她对太监这一类人真的没有什么好感,毕竟稍微多读点史书,那都对宦官难以用平常心对待。
虽然不喜,但桃夭也没有表露出来,因为上位者的不喜,往往是会导致很多无辜之人的枉死。
但其实现在皇宫之中的太监人数已经算是很少了,毕竟先帝只有皇后一人,然后新帝又年纪尚小未到娶妻时候,于是在信王为了避嫌出宫建府之后,宫中就更是冷冷清清。
在新帝登基时,桃夭又以太后的身份各自赐予一笔银两放了一批太监宫女出宫,于是夏公公这个会制香雕刻,还对梳妆打扮十分在行,同时又温柔体贴细心的人直接就脱颖而出。
说实话,桃夭用夏伶一人,比用黄嬷嬷和一众跟随她已经多年的宫人还要顺手。
便是护国夫人,她的长姐张嫣进宫来,也是惊叹于夏伶的手艺精巧细致。
先帝驾崩第一年,护国夫人还小心谨慎让妹妹注意不要享乐,便是梳妆打扮也要素朴些许,莫要让那些御史找到指责的情况。
毕竟人言可畏。
桃夭虽然答应了下来,但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这人都死了,若是真的在意珍爱到不行,当初就应当一同跟着去。
那现在既然没有跟着去,可不就得好生活着,快乐活着?
不然岂不是枉费人间走一遭?!
桃夭在发现夏伶这个人说不出的熟悉,而且对她的各方面喜好也太过于了解,就在不停的观察她。
这个行为自然也是在看出夏伶对她完全没有恶意,相反还万事都以她的意愿为先的份上,甚至遇到危险还会不顾自身安危,直接扑过来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