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明人其实发现过美洲,但是所谓化外之地,不足为道,那里的人都是未开化的蛮夷,虽是金银众多,可是让大明远渡重洋去占据那块土地,怕是他们也不愿意。
郑和的船队消耗的金银财物太过庞大,只看明朝自那以后就再没有大型船队远航就知道了。
正和二年,按惯例封笔之后,皇帝移驾去了汤泉行宫见上皇,附带着他数量庞大的兄弟。
正和元年,胤礽除了登上皇位以外,还遇着一件好事,那就是皇后又怀上了。
不过没了和兄弟争斗的压力,正和元年,不少人的府上都传出好消息,皇家添丁进口指日可待。
没了政务以后,上皇无事一身轻,在行宫里修养得极好,原本日渐严重的病症已经止住了,而且少有再犯的。
胤礽本就是他的爱子,登上皇位以后也表现得兄友弟恭,处事的手腕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康熙自己手把手教导的。
康熙一边老怀大慰,一边也有点失落,毕竟他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一朝退位,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古来少有退位的皇帝,便是这么个原因,又哪个皇帝愿意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愿意将权柄拱手让人?
便是退了位的上皇,只要是能掌控下任皇帝的,也不忘牢牢地将权力握于手中。
可是康熙帝和正和帝的父子感情极好,这种损伤父子感情的事,他现在也不愿意干,只好寻些别的事情解闷。
琴棋书画、骑射、出巡他都做过,不稀奇,既然退了位,那自然要寻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他常常召宫中的西洋画师来给他作画,作画的时候,就让那人说些西洋的见闻作为消遣。
他现在是太上皇,闲暇的时间多,知道的消息虽然琐碎,没有什么特定的线索,但也比从前知晓的要多。
宫中的皇子皇孙倒有多半的时间是在上皇所处的行宫中度过的,左右那边也有无逸斋,就是地点不同,还需要进学的孩子在哪里上学都不妨事。
上皇经常去检视无逸斋里进学的那些孩子的功课,皇帝比较忙,上皇闲着常去,这样反而有促进孩子们用功的好处。
无逸斋下学了以后,他还常将儿子、孙子唤到他的寝宫去,除了弘昭以外,并不对其他的儿孙教导太多的东西,只是闲话家常。
冬日里上皇在汤泉行宫泡温泉,胤禩等人也各自跟着皇帝来了这个地方,有儿子的跟儿子叙别情,像胤禩这样有年幼的小兄弟的,也能去看看他们。
胤祈和胤祝极喜欢胤禩这个同母的哥哥,跟他们年龄相仿的胤禵也是,从胤禩踏入行宫里的阿哥所起,他们就一直叽叽喳喳地绕着他说个不停。
听着他们讲述的平日里的见闻,胤禩只有一个想法:自家汗阿玛退位以后安生了两年就忍不下去了,总想找些别的事情做。
要说稀奇的事情嘛,确实有一件,只是以康熙的身份,却是做不来了。
西洋的那些国家,多有为生计所迫而出海经商之人,其人遍布各个国家。
但是出海确实不失为一条好出路,乘船出海不仅能让自己致富,还能让国家也被带动起来。
当然,欧罗巴的那些国家的国土面积和大清比起来都是渣,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要不是身份不允许,胤禟早就想过一过出海经商的瘾了,还是胤禩强行制止把他留下来的。
不过胤禟不能轻易离京,派遣一个能够信任的人带人出海,大清还是要开始做的。
这并不是为了与外国通商,自古以来,华夏的商品在西洋就是畅销货,即使大清没有什么动作,那些外国人还是会上赶着给大清送钱的。
大清需要做的是同那些西洋人一样,通过海上航行发现新的领土,建立海上霸权。
和典籍中记载的明朝永乐时代相比,胤禩必须承认,大清的造船技术远远不如,但是和那些洋人相比,还是有可以自豪之处的。
如果现在不奋起直追的话,恐怕胤禩梦中见到的凄惨景象就又会成为大清的未来了。
胤禩重生一回,可不是仅仅为了把胤礽推上皇位,他自己安稳地当个亲王就够了的。
他的愿望可比这个要伟岸得多。
其余的改革可以循序渐进,派人出海却是马上就能弄起来的事。
康熙朝后期就已经开了海禁,想要找出能够支撑得了出海航行的船实在是太容易了,经验丰富的海员也因为这个原因很是充足。
但是想要找出适合的人选就比较困难了。
虽说出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对于个人来说,遇到海难,出现什么船毁人亡的惨剧就一点都不美妙了。
胤禩在京城忙得焦头烂额,结果边关那边也没有让他省心的事情。
大清和俄罗斯的战况渐趋胶着,一大群人全都耗在了那个苦寒之地。
俄罗斯的人比较耐寒,可是这就苦了大清这边的将士,自从入关以后,就连八旗都不愿意回到龙兴之地盛京之类的地方了,无他,苦寒尔。
那还是让人有享受的情况,在边关作战可比这个要苦上许多倍。
更何况,大清的军中正统的八旗人数一向稀少,多是汉军出身的绿营,有北方调过去的,也有南方的,总之全军就没能找出能比俄罗斯的人耐寒的。
天气寒冷,打仗简直是要人命,就算没有开战,只是在军营里待着,都让人受不了。
偏生大军又没有一个总的统帅,大军分三路,按理来说,中路军的主帅胤俄就是大帅了,但是他的爵位是郡王,比直亲王胤禔要低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