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默不作声,还是要……弹劾?”
弹劾是明朝言官们检举官吏的罪状,对违法失职或职务犯罪的官吏,采取直接上书皇帝进行揭发的行为。
在明朝初期,这种弹劾非常有力度,凡是交到朱元璋手上的弹劾折子,朱元璋基本都会有所反应。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弹劾折子的力度就大大下降了,并且能上书弹劾的人也不局限于言官了,所有官员都能上书弹劾。
而且弹劾的对象,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明朝官员,连皇帝也可以弹劾了。
明朝被弹劾次数最多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
其中最出名的一封弹劾书,就是海瑞上给朱厚熜的《治安疏》。
最后,到了明末党争四起后,弹劾的折子,也就彻底沦为擦屁股纸了。
“肯定要弹劾啊!”
徐溥的话语刚落,便有人拍案而起,神情激动。
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得掷地有声:“我等作为大明重臣,自当做出表率!”
“陛下有错,难道我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吗?!”
“这样下去,下面的官员怎么看我们?!以后的官员怎么看我们?!”
“记入史书后,后世人又该怎么看我们?!”
刘大夏提到史书,在场的官员们,无不神情一怔,面色沉重。
他们这些自诩清流的文官,最看重的就是这身后的名声。
但朱祐樘威名在外,这些官员夹在中间,当真是难做。
刘健只奉行一个实务原则,死人才在乎身后的名声,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做些能改变后世的事情。
刘健对着刘大夏赞许地点了点头:“刘尚书果然是我辈清流,忠臣直臣,那这第一封弹劾书,就由您先开笔吧。”
刘大夏心中又气又急,反问道:“刘尚书,你作为礼部尚书,你难道不上书弹劾吗?!”
刘健微微摇头,闭嘴不答。
刘大夏见刘健龟缩在后,心中气恼,又转头看向其他人。
“诸位大人呢?!你们也不上书弹劾吗?!”
被刘大夏看到的人,纷纷转过身,低下头,不与刘大夏对视。
刘大夏见房间里诸多大员,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
他在站起来之后,完全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么一个情况。
竟然没有一个大员,敢和他一起上书弹劾朱祐樘!
一时间,刘大夏站在原地,有些难堪。
这时候,忽有家丁来报。
“徐老爷,宫里来人来,说是陛下要请刘阁老入宫议事。”
“啊?!”
刘健吓得立刻站了起来,慌张地看向了徐溥。
“徐首辅,陛下知道我在您家,他不会有所误会吧?”
“这……这该如何是好啊?!”
徐溥的脸色也不好看:“希贤,你先别急,你就说在和我谈论《问刑条例》的事。”
“两宫皇太后薨逝的事,你全当不知道。”
“快去吧希贤,别让陛下久等了。”
刘健点了点头:“只好这样了,诸位同僚,我就先走一步了。”
“刘阁老慢走。”
刘健拱手告辞后,连忙走出徐溥的书房,跟着宫里来的小太监,向皇宫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