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他也要写!
。
“牵牛星不也是天上神君吗,因为和织女星动情才被西王母赶到人间,怎么变成人间的牛郎了?牛郎不就是放牛娃吗?放牛娃怎么能娶到仙女?”
唐宋时期,文人各种抒写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乞巧节时十分热闹,但是没想到后世可以演变的越来越不一般。
明清时期的男性百姓振振有词:“牛郎就是凡人,神仙哪里需要自己放牛,放牛娃才需要去山里偶遇仙女,贵人都在城里大宅子里坐着。”
而女子们自己说着悄悄话:
“我就说仙女为什么非得嫁给放牛娃,明明爹娘都说要门当户对,原来牛郎本来也是天上神仙。”
“可不,我爹娘非要把我许配给那胖员外,员外比我大十几岁!我爹娘说人家有钱,我嫁过去全家都能过好日子。我倒是宁愿嫁同村更好看的牛哥哥,
我爹娘嫌弃人家穷。”
“我父母还有姨母伯母们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男孩可以低娶,但是女孩要高嫁。”
“男人可以娶很多,一个低娶了也不影响其他,当然不一样。女人所嫁非人就是一辈子的火坑……”
“这么看来西王母阻拦才是正常……”
说起婚事,不少女性从牛郎织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婚事,议论的极其热闹。
我们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能看到,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男神的神格也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但是无论是神,还是人,男人本质上渴求的妻妾子嗣,是永恒不变的需求。
“娶妻生子,开枝散叶,当是天地人伦。”
“没有妻子怎么有子嗣?没有子嗣百年以后怎么会有香火?”
“家里人多,种地的人才多,就算跟隔壁村的人打架,也得男丁多一些才能打赢咧!”
这一刻,不论是上层贵族、中层家族、还是底层百姓,男人们隔着时空、隔着阶级达到了共鸣,同样讨论的十分热闹。
除此之外,华夏神话有个特点,因为不断地篡改,导致前后不一,体系混乱。
比如,织女到底属不属于女神,原型到底是弇兹氏,还是秦人的女性先祖女修,还是黄帝的元后嫘祖,也有许多争议。
嬴政眼前一亮:“当然是女修!女修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正是秦朝先祖,大禹时期的伯益。”
秦尚玄鸟,自认为是玄鸟之后,女修擅长纺织,这织女星原型必须是女修!
汉惠帝时期,吕雉对秦人先祖女修没什么感觉,斩钉截铁:“是弇兹氏!”
弇兹氏是天下女性的先祖,也是她的先祖,当然值得在天上当织女星女神。
而儒生们是坚定的黄帝粉,选择了嫘祖:“当然是嫘祖,先后坛还要祭祀嫘祖,就是纪念嫘祖发明了抽丝纺织。如此伟大的功绩,才配得上当织女星。”
神话混乱,儒家有很大的功劳。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黄帝崇拜正是从孔子开始,在开始兴起尊儒的两汉达到巅峰。作为传统封建文化的主流,历代儒家都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对神话出于政治目的的修改,
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还让许多女神彻底失去名字。
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华夏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按照正常发展会流传下类似山海经或者其他与动物图腾相关的神话,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但是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先秦时期,各朝各国都有自己崇拜的鸟图腾。
比如从春秋到秦朝
,秦国都崇拜玄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崇拜九凤,晋国和分化后的三晋崇拜凤鸟,赵国崇拜鸷鸟,蜀国崇拜太阳鸟等等。
在夏商甚至更古老的河姆渡文化等远古氏族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鸟图腾崇拜。
但是,现如今留下的鸟神话却对应不上各国的鸟图腾崇拜,明显有着许多遗失。
。
“天幕没讲过我楚国的九头鸟和九凤神话,不会后世失传了吧?”
“我们的凤鸟和九凤是有区别的,后世到底知不知道?”
“太阳鸟才是最强的!太阳鸟最强!”
大秦六国之人又开始吵吵闹闹,有心之人暗暗留意,自认为又有了新的任务。
寓言、小说还没写完,还不够,还得有神话!
神话是文明的根,他们怎么也要把自己故国的神话传下去,才能让后世人知道祖先的英明神武!
华夏的神话,不仅仅有前面所说的因为文人的不断篡改导致零碎不全不成体系,还有一个世界神话都存在的特点——“女神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