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5500年—10万年,属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根据现代推测,华胥氏存在于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118年;女娲氏存在于约公元前7000年,在位130年;
距今约5500年-4000年时期,父系氏族开始取代母系氏族。
距今约5000年,才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秦朝的史官听到这明显的数据差,敬佩之余,还觉得深深的遗憾。
“女娲氏竟然比黄帝早两千年!”
“华胥氏比黄帝早两千七百多年!”
而如果不是天幕说明,自己完全不知道!
汉朝时期,还有老顽固并不是很在意。
“伏羲是女娲兄长,也差不多,差不多。”
“伏羲是女娲哥哥是汉人编的,汉初都还各讲各的。”
这时,他们还在互相争执,天幕话音一变,让老顽固变了脸色。
假如华夏的文明之祖从黄帝开始计算,假如女娲非要排在黄帝和盘古等人后面,10万年前母系氏族的文明还要不要?弇兹氏、华胥氏和女娲氏的文明还算不算?
老顽固连忙道:“等等,华胥氏天幕刚刚说了,弇兹氏又是谁?”
不止老顽固,大多数人对这位弇兹氏的了解都是一片空白。
只有少数几人疑惑:“这不是《山海经》的人物吗?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让他们以后还怎么以看神怪小说的眼光去看《山海经》?
篡改神话、抹除女神的结果,就是许多历史成为了一片空白。
比如,在华胥氏之前,还有一位鲜有人知的弇兹氏。
华胥氏可能因为还是伏羲之母还有人知道,但是弇兹氏呢?你知道吗?
天幕缓缓放出弇兹氏的介绍。
弇兹氏是华夏有记载的最早的氏族,也是母系氏族,生活在距今约15000年—12000年,她发明了用树皮搓绳技术。她发明的绳索有三种:
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弇兹氏首领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结绳记事,可以通过“玄”“兹”“索”“素”的字形看出,“结绳记事”的“结”是怎么打的结。
天幕这次放出甲骨文的“索”。
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索”,看起来像是一串糖葫芦,或者说是头上长角,一束串了三个口的糖葫芦。
“口”,其实就是绳结。
弇兹氏生活在昆仑山脉,现如今属于甘肃祁连山区域——所以古代小说都说神仙居住在昆仑山,是有起源的,最早的文明,就发源于昆仑山。
因为弇兹氏女首领“玄女”发明了结绳记事,后来被人将北极星命名为织女星来作为纪念。后世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弇兹氏的后人,与燧人氏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后,开始改名为“燧人弇兹合雄氏”,后来迁入中原太行山河北区域,现如今在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陶器,说明太行山脉一代是他们的活动中心。
。
汉朝,叔孙通给刘邦解释:“《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上古时代的人们的确用绳索打结的办法来记事。只是这弇兹氏不是《山海经》里的吗?”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黄帝谕弇兹为西海神。西海之神,被后世称为“中华老祖母”,是风姓氏的始祖。
唐朝,王弼接受李世民的委任,正在为《周易》作注,听到结绳记事,挥笔写下:“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我相信,大概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弇兹氏。大家知道结绳记事,书中也都有写,而且一直保留了“结绳”这项手工艺。
比如,由结绳演变而来的渔网,伏羲生活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演变的期间,当时的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我们至今仍然能够从文物中看到。
而且现如今华夏西南地区的独龙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仍然流行“结绳记事”的习俗。
虽然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发明结绳记事的弇兹氏,但是我们能从始终由女性掌握的结绳工艺来看出来。
结绳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在远古时期,是粗糙的藤编绳、麻绳,通过简单的打绳结来记日期和事情,可以随身携带在腰间便于记事,与其他部族做交易也能以绳结作为信物。
发现到后期,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再到现代的中国结、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等,不但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象征,还是民间女子的特色手工艺。
。
时光变幻,快速来到了万年以前。
围着兽皮的弇兹氏女子,搓着从树藤上剥下来的树皮,把粗糙的树纤维搓成粗糙的麻绳,然后熟练地打绳结。
她的面前放着一兜果子,虽然不会计数,但是对着果子,把果子拨到另一边,就结一个绳结。再搏一个,再结一个。
果子清算完了,绳结也打完了。
一根长长的麻绳上,结出了大大小小的圈圈,提起来的时候,就像是一根签上串着许多个“口”。
弇兹氏女子一手拿着挂满绳结的麻绳,一手提着果篮,走向部族交易的地方:“我这么多果子,换你的兽皮。”
时光飞逝,来到了千年以后。
古代身穿麻布衣服的长发女子,坐在榻上,满怀喜悦的打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