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速速去寻找天幕上提到的这些人!”
他现在已经找到的主要是刘邦、萧何、吕雉等在汉初身居高位屡次被天幕提到的,还有韩信、张良这样后世封神的大才。现在又来了在周勃、灌婴、娄敬等好多人,嬴政感觉自己可以把汉初的朝廷一锅端。
嬴政看着天幕的眼
()神顿时无比深情:天幕继续!多说点,朕爱听!
被嬴政派遣出去的刘邦,此时离开了大秦的国境,还不知道,自己出一趟远门,所有的墙角全被挖了……
现在我们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与文化。
众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绩“书同文”。
天幕放出了让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觉得很熟悉的图片,来自“琅琊台刻石”的拓片细节,和经历了千年时光已经有些模糊的琅琊台刻石。
李斯无比激动:这是他写得!
难道今天作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吗!
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在研究始皇统一文字时,发现战国时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国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兴起于西周旧地,故继承了周的文字。六国文字则可能传自殷商,所以字体有差异。始皇时代以籀文为基础作秦篆,六国使用的文字遭到废除,这就是“书同文”。
籀文,是古汉字中的一种书体,又称为“大篆”、“籀书”,起源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宫博物馆石鼓馆拍摄的图片,那黑色的石鼓因为距离遥远看起来字迹模糊,但是荆咕体贴地放上了局部的文字,十分清晰,只是有些断断续续。
对某些人来说,即使不完整看起来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着上面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猎的故事,这是文公还是穆公时期的猎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们果然是一家人!
。
唐初,陕西凤翔,某个因为刚从山里搬了一堆黑石头准备用来做石磨石磙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面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这是不是天幕上说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图片开始,已经在观察自家那个大黑石头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么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围着石鼓打转,有些焦急:“看起来很像,我们要是识字就好了!”
他娘子却摆摆手:“我不识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当绣花的花样看,我看,跟这上面的花儿L字啥的,就是一个样!”
“那咱留下当传家宝?”匠人一听大喜,第一反应就是留下来传给子孙。
娘子却翻了个白眼:“咱那堆黑色石头天天扔院子里,邻居谁没看到过,还有人问过。现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瞒得住也守不住。”
他们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规定,父母在子女不能
有私产,也就是说,这石鼓虽然是匠人找到带回家的,但实际上属于匠人的父母,要传给后人,传给的是他们一家五兄弟里哪个兄弟的后人可说不准。
匠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这时看到院子外已经有人闻讯而来:“石头,听说你从山上拉的石头就是那石鼓文?”
不仅是邻居,很快城里的商人也来了,甚至是地方官吏。
“交给朝廷,不然咱这小地方,谁都保不住!”娘子这时候精明地低声说道,“用一个石鼓,换一个官职,这生意比换钱更好!”
匠人顿时眼前一亮,趁着在帮大哥照顾孩子的父母还没反应过来,立刻应允了官吏,将石鼓献给朝廷。
“好小子,有自知之明。”亲自策马赶来的地方官为匠人的识相十分满意,也为自己啥也不干白捡这一份功劳高兴,拍拍匠人的肩膀,“放心,朝廷不会让你失望的!”
匠人露出憨厚的笑容,仿佛真得只是一心为公。
官吏也不管他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从马换了马车,一路快马加鞭,载着这宝贝的先秦石鼓文朝长安赶过去。
一路上,官吏一边赶路,一边依然在听着天幕的内容。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最初,石鼓发现于唐初的陕西凤翔,共计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官吏大喜:发现于唐初陕西凤翔,现在是贞观年间,这些石鼓果然是真的!
李世民同样也很高兴:“朕这算是有机会欣赏一下先秦古物了。”
不过石鼓文的年代至今依然成谜。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你可能会询问,我们现代的技术难道还检验不出来石鼓文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文字吗?
我们现代有这个技术,可惜石鼓文等不到了。
在时间与大自然的折磨下,石鼓刻石文字多残。我们刚刚看到的拓片,是根据古人的记载模拟的。北宋时期,司马池移其入凤翔府学,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天幕把博物馆里的石鼓放大,露出局部,可以看到,大部分字迹模糊,甚至有的已经彻底一字无存,乍一看就是光秃秃的黑色石头。
而且,石鼓还遭遇过破坏。宋徽宗年间,因为赵佶喜欢古物,蔡京将石鼓文迁至汴京,后又迁入宫中稽古阁,以黄金填字,以示珍贵。
“黄金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