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却没有想到,若是不服丹药,没有太医在他服用丹药不舒适后的及时补药安抚解毒,没准他的身体更差。
很多人拿古代人均寿命短来说华夏中医差,却没想过,无论古今,看病都是一个很费钱的事,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病。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多少家庭是因病变穷。
大家看看华夏古代的王公贵族的寿命,看看太医署的医学教育模式和资源,还觉得中医落后吗?
民间的百姓最有话说。
一位服过兵役、出过远门就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老农苦笑:“我还以为贵人有人参可以续命就很厉害了,没想到人家有这么好的太医署。”
年轻一点的后生自嘲一笑:“人家的太医是学习七八年,好多医书,还有药田。我们的大夫学习的有七八月吗?”
“别说七八月了,咱们村有大夫吗?”村长最近刚刚病了一场,瘦的竹竿似的,然而他能熬过来已经是因为家中有点积蓄,从城里买了草药。
村里其他人呢?
及时知道又怎么样,就算贵人看不起医家,就算帝王宁愿磕丹药让太医们去炼丹,也不愿意把太医署的资源给民间百姓使用。
州里的医学设立了,他们这些村野之人连州医学在哪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求医问药了。
“不求别的了,陛下能给民间多传点方子,我们自己治,找错药吃死人也不怨别人。”村里唯一的识字的老者,做过城里的账房先生,好歹认识几个字,抱了这样一个希望。
这已经是下策中的下策,但是无可奈何。
就算天幕说了大唐的太医署先进,与他们有何干系?
贵人会让太医给他们瞧病吗?
。
村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还真得在考虑让太医署的太医去民间。
“都说了要多多实践,光在太医署读书和药田种药算什么实践?还是得多去瞧病。”
说着,李世民就想到了天幕提到的后世那些嗑药子孙,气不打一处来,“反正他们宁愿磕丹药,那就嗑去吧,太医闲着也是闲着,去民间治病,朕办太医署不是为了培养炼丹的方士。”
大臣们好一番议论,说出后续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整体来说,都是支持的。
长孙皇后等到议论声渐渐平息后,才提
()出自己的想法:“陛下(),臣妾想∞()_[((),不如让宫中女医也入民间去为百姓治疗。”
李世民却难得有些犹豫:“可是女医本就少……”
最重要的是,听到长孙皇后早逝,李世民恨不得让所有女医天天守在长孙皇后身边,让她有什么问题及时可以得到医治。
“陛下,女医既然素质不好,不如去民间学习,与民间的大夫交流一下。”长孙皇后提起一件皇帝与大臣都没法辩驳的事情——生育。
“民间的接生妇质量良莠不齐,哪怕一个州有一两位靠谱的接生妇,对生产的妇人与孩子都是好事。”
李世民沉默半晌,长长地一声叹息。
是啊,妇人生育多有艰难,幼儿养大更是,哪怕贵如帝后,同样有幼女夭折。
他想起自己和长孙皇后夭折的女儿,安慰地拍拍皇后的手背:“皇后心怀天下子民,这份心意朕怎么能拒绝?就依皇后所言。”
长孙皇后柔情万种看着李世民,她就知道,圣上不是迂腐之人,不会拒绝自己。
正要再说什么,天幕突然一番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封建阶级制度下拿人均年龄跟现代医学条件下的人均年龄对比,你怎么不拿同时期古欧洲的人均年龄对比?
如果不拿下限,拿上限说事,我还可以说我华夏古代还有不少百岁老人,那岂不是更能说明中医厉害?
比如汉朝的张苍,唐朝的孙思邈,在医学条件这么原始的古代能活一百多岁,这还不能说明中医厉害吗?
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人齐齐扭头,整齐划一看向天幕,眼神亮的惊人!
什么,活一百岁!
竟然还有大唐的孙神医!
这可是熟人啊,他们岂不是也可以学习!
而秦汉时期的君臣们同样齐齐扭头,看向了张苍。
这位也是老熟人啊!
天幕说这个他们可不困了,快多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