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瘴气的不了解,古人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说是下蛊,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到唐宋时期,因为医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成熟的应对瘴气的药方,许多曾经被称之为“瘴乡”和“蛊乡”的南方地区也逐渐摆脱了污名,到明清时期进一步摆脱,只剩下特别偏远的山区才有。
孙思邈恰好正在接诊,有即将被派往巴蜀之地的病人担忧地问道:“孙大夫,听说巴蜀也多瘴气,是不是天幕说得这些蛇虫蚁鼠有病毒不能碰?”
原本中原之地的百姓听到巴蜀,都以为是穷乡僻壤,巴蜀地形复杂,不是李白那种喜欢到处游历或者需要经商往来的,许多中原北地人对巴蜀都有些误解。
孙思邈闻言解释道:“是有些不同,巴蜀之地气候与中原不一样,更为潮湿。不过也不需要害怕。”
北地干燥,许多人刚到巴蜀,哪怕没有被寄生虫感染,潮湿也会让人浑身不舒服。
孙思邈与病人们分享如何避免瘴气:“但凡需要入蜀地,若是感到潮湿不适宜,用艾草灸上两三个穴位即可,并不需要慌乱。多多发汗即可。”
不理解的事物,经过解释发现可以克服之后,人们就会破除恐惧心,能够以平常心对待。
艾灸是十分普遍的治疗方式,听到这话,病人觉得放心许多。
这时候的读书人什么都得会点,比如医书,也会阅读学习,病人觉得自己多看点医书,自己在家也可以艾灸嘛。
。
宋朝,还有另一个勇于破除瘴乡、蛊乡迷信的人,那就是苏轼苏东坡。
苏东坡多次被贬官,被贬到的吃荔枝的岭南惠州和海南等地,都是宋朝时期条件艰苦的地方,与他同被贬的有些官员,比如韦执谊、李德裕等人,到了海南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但是苏轼心态很好,并没有被流言影响心态,勇于自己亲自尝试,一边吃荔枝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边跟当地人学炼丹,还改良古人炼丹法发明尿罐炼丹,自己酿造蜂蜜酒。
“我在岭南那么久,也没发现什么巫蛊,瘴气也没那么可怕。”苏轼给认识的一位友人吴秀才写信,信中说道,“南方说得是瘴疠遍布之地,但是只要注意气候冷暖变化,仍然可以泰然处之。”
与另一位王姓友人写信也说道,“南方有病患者,多是寒暖失宜,饥饱过度。不是什么大病,是不适应新环境。”
苏轼还在海南发现了百岁老人之乡,写下《书海南风土》。
一份份信件记载着南方风情寄给中原的朋友与家人,可能苏轼自己都没想到,除了寄去自己的思念与生活,还对破除南方的偏见有重要作用。
现在再来说一下巫蛊。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主要是用刻个木头人或者扎个布娃娃、稻草人之类,在背后写名字针扎之类的,但是这样有用吗?
没有哦~
刘彻难得有些
坐立不安。
说了一次就得了,天幕怎么又提?
现在天下人都看到这种巫蛊娃娃没什么用,自己还那么大动干戈,岂不是越发说明帝王无情且愚蠢?
如果弄个人形娃娃就算巫蛊,那人参不是还说可以成精可以长腿跑吗,在人参背上写讨厌的人的名字岂不是可以取而代之?
种人参挖人参特别多的大清人齐齐笑了。
“还有这好事?”洒脱不羁的魏源笑哈哈,“那我都想把自己名字写上去,让人参娃娃替我去上学,我就出去游历山川大海,多好。”
这一年,魏源高中进士,但是因为年龄太小,被朝廷遣回家中“进士荣归,读书候用”。
这时候魏源多大?
24岁。
魏源带着满腔抱负,以为高中进士就可以为民请命,报效国家,没想到不是因为没考中,是因为自己的年龄被遣归。
在回家的途中,魏源索性一边游历当地风情,一边悠闲地与刚结交的友人看天幕,看得好不悠闲。
如果人形娃娃真的可以诅咒,现代人的盲盒娃娃每天晚上都得忙着打架了。
天幕又放出现代的盲盒娃娃。
可以看到,盲盒店里有展示的开盒娃娃,也有画了娃娃还没打开的盲盒,到处都是人形娃娃,看起来比粗糙的木雕娃娃逼真多了。
而且顾客很多,一个个看着自己喜爱的娃娃,去盲盒机抽取盲盒时聊得很热情。
其中一个盲盒机里,就是《三国》系列。
这里的盲盒机分好几种,开盒的是娃娃机那种投币抓娃娃的盲盒机,盲盒的是类似自动售货机投币自动掉落。
两个年轻女孩站在开盒的娃娃机前,一人投币,一人去操控机械爪去抓娃娃,一边操控着机械爪一边念叨:“我要一个周瑜!”
她瞅准了“周瑜”,机械爪几次抓起来,结果移动的过程中突然掉落。
女孩不死心,继续抓,那爪子却完全不听使唤,不是差一点点就错开,就是好不容易抓到了却掉了。
后面的女孩等不及,换成自动售货机去投币开盲盒。
统一的包装,掉落一个盲盒,她先许愿:
“我要孙策!祈愿孙策!我的瑜策CP不能少!”
然后才拿起盲盒准备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