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清晨。
巴清从宅院里走出来,被逐渐变凉的晨风冻得下意识一个哆嗦,她的孙女连忙给巴清披上厚披风。
“哎,老了,比年轻时怕冷多了。”巴清接过拐杖,嘴上说着老了,行走起来依然是步伐矫健。
她带着自己孙女和另一名车夫,一起赶着马车走在咸阳城的大街上。
路上,巴清掀开窗帘看向大街两边,又看到了很多新店铺。
“挺好。”尽管并不知道那些商铺是谁家的,巴清还是心情很美妙。
看着大街日新月异的变化,巴清有一种重回青春一般活跃的心情,每日都有新的好的变化,触动的巴清也受到了影响。
马车直奔今日的目的地,停在了新开的巴清家族开办的学堂面前,是一家私学:
“巴氏学堂。”
看到后世商人参与各种活动后,巴清最受影响的还是商人对学子的赞助。
她深刻记住了天幕提到的鲶鱼效应,自己已经年迈,巴氏下一辈却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年轻人,她的儿孙们只能堪堪守成,面对如今的开拓之世并没显现出太大的能力。
所以,巴清拿出了自己个人的钱财,征求皇帝的同意后,办了一家私学,专门为民间的小孩提供教育。
她的巴氏学堂男女学生都有,大秦的男女大防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巴氏学堂有意把束脩开的很低,短短的几天时间报名的学生就满员了。
作为一所小学,学生年龄也小,在家里也干不了太多的活计,尤其是家长们看到天幕上各种人才都是会识字会读书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也或者说,其实一直都知道,只是以前没条件。
巴清去学校巡视一圈,临时买下的大宅院里,分为几个教室,聘请了三位夫子,一名男夫子,一名女夫子,还有一位巴氏的账房,专门管学堂的开支,也包括教授学生们算数,毕竟这里主要是为巴氏商行培养人才。
学生们数量相比现代很少,加起来有五十人左右,年龄都比较小,最小5岁,最大10岁。
虽然《周礼》规定男子十五岁才算成丁,但是一般10岁的孩子就算半个壮劳力了,10岁的男孩要跟着一起下地干活,10岁的女孩可能已经在跟着母亲学习刺绣纺织,大部分都得在家承担一些家务活或者工作,反而很难有时间出来学习。
巴清挨个看完后,让人把早就制定好的鼓励制度贴在学堂大门口专门立起来的粉壁宣传栏,上面写着每月一考,前三名什么奖励。这也是按照他们商业的查账模式来的。
考虑到这些平民孩子还不识字,巴清让夫子们转达给学生们,听着学堂里传来的欢呼声,巴清笑着走出巴氏学堂。
“听说乌氏出钱修了大桥?过去看看。”巴清对着车夫说道。
她们上了马车,车夫很快就驾着马车抵达了还在修建的乌氏大桥。
乌氏大桥位于咸阳城的城外,是为当地的农人
搭建的,是一座石桥。
巴清下了马车,首先看到的却不是石桥上明晃晃的招牌“乌氏桥”,一眼扫过后,看向了乌氏桥另一边同样在修建的学堂。
学堂的大框架已经搭建出来了,门楣上的“乌氏女学”牌匾十分醒目。
出钱的乌氏倮就在现场督工,看到巴清,主动朝她走了过来。
“你的学堂已经学生招满了?”
“是。”巴清看着那大框架,颇为叹服,这一看就很有钱啊。
“我买的宅子,不如你这自己建造的院子大。”
“就因为是女子,后世连我的性别都不记清楚,我就要专门开办女学校,气死那群臭男人!”乌氏倮也已经不年轻了,常年奔走于草原放牧让她脸上满是风霜,比中原女子气势更为凌厉。
她身材高大,骨骼分明,腰间挂着短剑,手里拿着马鞭一直在把玩着。单独看她高大的背影会误以为是男子。但是转过头来,依然能看出女性的英气美。
巴清笑道:“你先试试水,等我的学堂开起来了,以后开个高级的女学。”
乌氏倮也笑了:“好啊,你等在这里呢,打算接我的小学生?”
“你先教女孩子锻炼身体,打好根基,我再让人教她们经商赚钱,能自立了,不管遇到什么夫家,哪怕跟我一样守寡,也不怕什么。”
“挺好。”
两人暂时都没想过大学,因为生育难产,是一个影响女子寿命的重要因素。
她们自己现在什么都有,觉得有没有夫君和孩子无所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在周边行走起来。
咸阳城内的布局已经固定了,目前在咸阳城外,开始修建新的商业市集。各家商号都来了,施工的施工,买卖货物的买卖货物,非常热闹。
而且因为不用进城,有些看起来像是与匈奴混血、甚至可能就是匈奴人也来做着买卖,只是非常警惕,眼睛一直打量着周围。
乌氏倮做牲畜买卖,见多了胡人,见状只是让护卫护住巴清的年轻孙女,两位老人都很淡定,一边看一边聊。
“听说你组建了商队往西边走?”
“嗯,乌氏在草原上有优势,还是往草原的深处走。听说你巴氏准备南下出海?”
“是,陛下已经应允了,还派了商家学派的弟子。”
“商家学派啊,我的商队也有,但愿有天幕说得那般厉害。”
“或许在我们老死之前还能看到另一片新天地。”
“是啊。死之前我也想出去,看看海,看看那红头发绿眼睛的洋人。”
“然后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