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年纪渐长的郑芝龙气得心脏一阵阵抽痛,他看着刚从日本接回福建的儿子郑成功,眼神复杂。
郑
成功因为从小出生在日本,并且与母亲生活在日本6年,与郑芝龙聚少离多。
郑芝龙被大明招安后,郑成功才被郑芝龙接到福建晋江县安海镇读小学,现在这座小学改名为“成功小学”。
郑芝龙不奇怪儿子拒绝了投降,幸好没投降,不然他一个子嗣都留不下来了。
郑芝龙冲着郑成功招了招手:“成功,做得不错!”
紧张到绷着脸的郑成功走到父亲面前,被父亲摸了摸头,这才绷不住地笑了。
“日后,你继续上学,放学后爹带你去玩大炮!”郑芝龙狠狠揉了揉儿子的脑袋。
他老了,没有以前海里来风雨里去的野心和闯劲。
但是好在,他后继有人,儿子很不错!
在康熙收复。台。弯前,郑成功才是真正的收复。台。弯,这也是他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原因。郑芝龙没有完全打退荷兰殖民者,但是郑成功做到了。
郑芝龙听到“民族英雄”四个字,更为高兴了,摸着宝贝儿子的头,连叫三声:“好!好!好!”
荷兰人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有一个重要的手段,那就是种甘蔗。
当一个地方沦为甘蔗园,也就意味着你彻底沦为被吸血的血包。
欧洲列强进入大航海时代,四海殖民时,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种甘蔗。
甘蔗,能够大量的提炼蔗糖,人们非常喜欢,无论哪国市场都很受欢迎,欧洲列强靠着甘蔗赚了一桶又一桶金。
但是对于种植地而言,却是一杯苦涩的毒药。
欧洲列强寻找热带、亚热带的岛屿,占领之后,逼迫当地人砍掉森林,开辟甘蔗园,强迫当地人或者从非洲运来的黑人当苦力,种植甘蔗,提炼蔗糖。
但是,甘蔗对于保持水土毫无能力。种植甘蔗的后果,就是自然环境被破坏,岛内经济严重依赖蔗糖这一种单一产品。哪怕到了现代,那些曾经的甘蔗种植岛屿赶走了欧洲殖民者,也没法转型。
现代的牙买加、海地、古巴、爪哇等国,完全没有因为蔗糖业致富,反而位列最贫穷的国家。
当地人称呼甘蔗林带来的灾难为“甘蔗林魔咒”。
17世纪时,荷兰殖民者占领。台。弯,目标之一就是看中台湾的环境适合种植甘蔗,连市场都已经看好了,大明王朝同样需要蔗糖,蔗糖可以卖出高价就近销售,降低运输成本。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弯后,把甘蔗引入台湾,并且计划砍伐森林,建立甘蔗园。
但是这个时候,郑成功来了。
甘蔗园没有建立成功,荷兰殖民者被赶跑了,郑成功把台湾当做自己的大本营,更在意的是粮食,让台湾恢复了种植水稻,将台湾从“甘蔗魔咒”中解救了出来。
如果不是郑成功收复。台弯,赶走荷兰人,恢复了台湾的农业种植,可能今天的台湾连自己的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
在整个清朝,甘蔗从未成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
。
唐末时期,因为战乱,大量的汉族人涌入台湾躲避战乱。
南宋时期,朝廷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时期,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民政,隶属福建泉州路晋江县,这是华夏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宋元时期,本就是海上贸易最为繁华的时期,两个朝代的君臣与海商听到台湾的优势,顿时动了心。
因为海上贸易频繁,台湾涌入大量的汉族人后,语言文字汉化,与当地高山族融为一体,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迁居生存都比较和谐。
明朝时期,郑芝龙曾经在台湾地区收容福建沿海难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台湾移民活动。
清朝康熙时期,台湾府正式被划入大清版图,但是很可惜,康熙皇帝并没有因为荷兰殖民者升起警惕心,处在这个位置,荷兰殖民者不会只是第一个到来的侵略者。
各朝各代的台湾人看着天幕,感念郑氏的同时,对海外殖民者升起前所未有的警惕心。
为了打击郑氏海商,清廷采取了坚壁清野的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居,摧毁了沿海的房屋建筑,虽然的确打击了郑氏,但是对沿海的无辜平民同样是巨大的打击。
当郑氏没落,清廷接管台湾,华夏海上贸易文明的萌芽,彻底枯萎。
哪怕接管台湾,知道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适合海上贸易,清廷也没有发展海上经济的念头。
郑成功利用海上贸易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武装起来强大的军队远超清朝,让清朝统治者几乎对海上贸易有了阴影。
当清廷接管台湾后,让台湾居民继续种植水稻,限制甘蔗种植面积,限制海外贸易,让台湾居民比在郑成功时期更为原始。
——他们宁愿平民变得更加贫穷,也不愿意丢掉权力。
到了清朝末年,地理位置优越的台湾再次面临危机。
这一次,被日本人占领。日本因为国内人多地少,稻米不足,把台湾的稻米运回日本,成为了日本的主要补给。这一时期,大清对日本人的侵略毫无作为。
日本人打。台。弯的主意,很久很久了。
一方面因为台湾的地理位置,占领之后既可以对大陆发力,也可以对南亚东南亚发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台湾的气候优越,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便于用来补给日本本土。直到现在,日本与台湾的贸易往来依然相当的频繁。
明朝,台湾的高山族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统称,有自己的语言,但也是农耕文明,大多数种植,少数人狩猎、捕鱼、做手工。
在被日本人统治的50年,高山族人反抗非常激烈,与汉族人一起艰难抗日,组织了“雾社起。义”,参与了“二八起。义”。
此时,他们看着未来被侵略的惨况,狠狠一握拳:“还是得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