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工业,是靠着全民努力兴建起来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全世界的军工。
在工业,尤其是军工业,早期有两种模式,苏式和德式。
苏式走量,做工粗糙但是成本低,易于生产且量大;德式走质,做工精致成本高,也发明创新了许多新式武器。
美式后来者居上,走高科技路线,但是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挖德国的墙角,挖走了德国以及德国迫害的许多科学家,这些人才也是美国发战争财的最大收获,此后把高科技渗透各个产业,立刻开始腾飞。
李世民看着满坑满谷的文武百官,还是不满意:“人才果然很重要!”
他想了想,对刑部尚书道:“若是有罪者,能有什么有用的发明创造,也可以免罪。”
大臣们齐齐赞美:“陛下英明!”
当然,目前这只是个简单的提议,后续还有更详细的措施还得详细商量。
苏式与德式各自的发展方向都与各自的背景有关系。比如当时的苏联其实是匆忙参战,先在莫斯科阅兵,阅兵结束回家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开向战场。
而德式则是因为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被限制了技术和人数,量少但是不断往
精工发展。
顺便说一下,德国战败后,快速崛起的时候就是德式工业,高强度工作,以及从山寨做起,大量仿制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当时的德国制造其实是“山寨货”
的代名词,“德国制造”
这个词最开始是英国对德国制造业的蔑称。
在1871年,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依然在各方面都落后英国。
当时的德国跟华夏一样,普遍是没有机械化的手工作坊,工艺和效率都不如远不如英国同行,于是不少急于致富的德国人就只好在“剽窃技术”和“粗制滥造”上动脑筋。
1887年,被“德国制造”激怒的英国人颁布了《商标法》,在其中给“德国制造”烙下一项带有侮辱性的标记。
——英国人不会想到,德国人在几百年后,反过来超越了“英国制造”,还让他创造的“贬义名词”变成了对德国的赞美。
德国变成精工代名词那是后来强大了,让人遗忘了之前的黑历史。一切最终靠实力说话。
欧美经济发达的历史也不过是近现代,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高科技发生改变后,就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开始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指指点点。
比如欧美人吐槽华夏留学生在阳台晾晒衣服,说不文明,说起来好像他们从来不晾晒衣服,一直都是用洗衣机烘干似的。
但是但凡看一下欧美90年代的电影,就能看到里面的女主在家门口晾晒衣服。
比如著名的珍珠港战争片,女主在家门口晾晒衣服时迎来了日本人的轰炸,把美式独栋乡村别墅换成华夏式的乡村建筑,把金发碧眼的美国主妇换成华夏面孔,看那搭起来的晾晒衣服的三脚架和晾衣绳,与华夏乡村没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西方人使用的很多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依然是华夏品牌和华夏生产。
。
“听起来欧美在后世很歧视华夏?”刘彻又不高兴了,后世子孙可是“汉人”,他的大汉的汉人!
歧视汉人就是歧视大汉,刘彻嘴毒道:“就那些用大粪洗头的蛮夷,有什么资格歧视华夏?一时猖狂就得意忘形,不愧是蛮夷!”
他还记得天幕放过的黑暗中世纪楼上倒排泄物的画面,实在是凭借恶心让刘彻想忘都忘不了。
卫青心念一动:“陛下,按照天幕的说法,丝绸之路可以通向欧洲……”
刘彻也想到了这一招,西域那些国家的商人可以在欧洲与大汉之间交易,大汉同样也可以。
他还想着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发展起来。
“先挣他们的钱……”刘彻惋惜一声,“再打探一下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有好东西,大汉出于大义可以帮忙保管,自然是连物带地一起收了;
若是没有好东西,本来都没好东西了宝贝什么,蛮夷之地正需要大汉教化,勉为其难收了!
包括日本其实也是,日本是靠山寨起家的,现在的“日本制造”却成为了好口
碑,
动不动宣传日本的工匠精神。
比如大名鼎鼎的尼康相机,
是通过购买德国徕卡相机,拆解分析,造出本土的相机。
后来被国内疯抢的智能马桶盖,最开始同样是德国技术。
还有一些知名品牌,同样是抄袭起家。
德国先有宝马车BMW,日本立刻抄出了本土的DMW,不论是车型还是车牌LOGO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还抄美国的福特车。
汽车行业,日本抄德国抄美国抄的很普遍,其他如东芝早期的吸尘器是仿美式,冷藏箱也同样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