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女子汇聚在一起,捣练的就是蚕茧。她们要反复捶打,捣碎蚕茧,之后漂絮成布、缝制成衣的过程。
可以说华夏的造纸术,雏形与蚕茧制布息息相关。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灞桥纸”和“中颜纸”到底属不属于纸,如果只是纤维组成就可以算作纸,那么古埃及的莎草纸也属于纸,而且时间比华夏更古老,那么四大明就不属于华夏了。】
刘彻微微一挑眉:“朕身为皇帝都没用过纸,下面的谁若是有纸这种好东西,怎么可能不献上来。”
缣帛虽然用于书写,但是在他们眼中,属于“布料”,并不属于“纸张”。
哪怕灞桥纸和中颜纸已经从蚕茧过渡为麻类植物纤维,但是依然只是简单的纤维堆积,不属于造纸,可以说是纸张的雏形。
【要知道,关于四大明的明权,一直有很多个国家在争取。】
【比如造纸术的起源,埃及在争取,认为古埃及才是最早明纸张的,英国博物馆里现存的莎草纸比
蔡伦造纸早了3ooo年;
印刷术是韩国在争取,而且他们现在成功争取到了最早的金属活字,联合教科文组织已经确认了韩国的金属活字印刷更早。但是韩国依然不满足,想把雕版印刷术和所有的活字印刷术给争取过去。
而关于火药是印度和希腊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争取,关于指南针是西方在争取,认为华夏明了水罗盘,西方人明了旱罗盘。】
原本以为工匠许多技术都是奇技淫巧的朱元璋大开眼界。
“后世的国家竟然连这种都抢?”
虽然老朱一时半会到难以想象,但是很快他自己也反应过来。
就好像是两家地主都会一个技术,东家说是我家祖宗明的,西家说是我家祖宗明的。
两个人里肯定有一个是正宗,一个在说谎但是想要占住大义。
名利名利,名与利从来是紧紧绑在一起,只要有了名,有了大义,也就有了更多的“利”。
“日后大明的书籍和技术外传都得标注出具体的姓名,传出去也得注意提示。”朱元璋虽然没有版权意识,但是本能的有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意识,挨个提醒官吏,“还有,官府登记记录好姓名。”
“男女都是如此。”说这话时,朱元璋依然有些别扭,但强行按了下去。
比起记录女子姓名妥不妥当,他宁愿便宜自家女人也不愿意便宜外人。
【蔡伦造纸术定下了此后真正的造纸流程,一直到如今,东西方的造纸工艺基本上以蔡伦造纸法来衍生和精进,可是说是从此改变了时代的格局。】
【蔡侯纸的出现,使人类跨进一个崭新的世界,标志着纸张正式开始替代竹简和缣帛。】
因为竹简和缣帛制作不易,十分珍贵,也让知识局限于在统治者阶层,制约了文化的传播和展。
直到更廉价好用、可以随地取材的蔡伦造纸术明后,才让知识走入民间。
蔡伦造纸术技术的过程是4个步骤: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和干燥。
因为渔网、麻布等都是麻,蔡伦造的纸都属于麻纸。
此后,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展,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工艺依然是这4个基础步骤上展而来。
东汉时期,造纸能手左伯出现,在麻纸的基础上,造出的纸薄厚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被人们称之为“左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桑树皮为原料,加入藤皮制造出来的“皮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纸张,还出现了活动帘床纸模——这种可拆合的帘床纸模抄造一直到现在的土法造纸依然在使用。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工匠从黄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这样的纸张叫做“染黄纸”,呈现天然的黄色,也叫做“黄麻纸”,带有特殊的清香,并且可以灭虫防蛀。
。
“金木水火土,黄色为五色中的土色,庄重,沉稳,适合记录经书典籍。”
大唐时期,李淳风抚须,站在高高的观星阁看着窗外的天幕。
他面前的桌案上,就放着一卷卷黄色的书籍。
纸张染色从汉朝时期已经开始了,皇室认为黄色神圣庄重,重要典籍、文书喜欢用黄色,民间宗教也很喜欢黄纸,尤其是佛经、道经的书本用纸。
李淳风审视着自己写得书稿《乙巳占》,现一个错别字,拿起放在一旁的雌黄把错别字涂掉。
因为纸张是黄色,用雌黄涂掉墨色也不明显,可以在一旁继续书写。
他正在书写的《乙巳占》,正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不光蔡伦本人对造纸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弟子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传,东汉安帝时期,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想造出更洁白的纸张来画师父的画像。
这一造,就造出了宣纸。
到了唐朝时期,宣纸开始广为流传,为书画家喜爱,并且被称为“贡纸”
。
。
成都浣花溪边,一位身着红衣的曼妙女子正在采集满地落下的红色芙蓉花。
她极为喜爱红色,看到满地的红色芙蓉花,又喜爱又怜惜。
花儿凋谢之后,便会慢慢枯萎,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将它的美貌永恒的留下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薛涛开始尝试做纸,用红色的鸡冠花、荷花、芙蓉花反复试验,最终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加以胶质调和均匀后涂在纸上。
一遍一遍,如同工笔画的“三矾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