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舍不得故土,也是畏惧海上无法存活,现在知道海外也能活下来,也有肥沃的宝地,他们宁愿选择离开熟悉的故乡,去海外闯荡。
至少,死也死的有尊严点!
男男女女集体跑路,男人不想世世代代做奴隶做底层人,女人不想再继续为娼,跑得一个比一个快。
朝廷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沿海地区许多人出海了!”
加急折子一封又一封递到朱元璋的桌案上,朱元璋每打开一个,都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拖家带口的出海,可能是不打算回大明了!”
朱元璋狠狠闭了闭眼,再次睁开时,一片冷静:“等到大明富足了,他们还会回来的。”就如同大唐,万国来朝,不是大唐威逼,是因为大唐的富庶吸引了各个国家。
“现在先安抚好留在国内的百姓。”
朱元璋把折子扔到一边,先看各地起义的折子,与官员商议着如何平息起义军的怒火。
“严查各地土地兼并之事,让百姓的田产落到实处。”
这是重中之重,说话的时候,朱元璋眼神威严的巡视着满朝文武,还有自己的儿子们。
别以为他不知道,官员家眷,还有王府,都在下面有占民田的行为。
他想起自己跟天幕学了不少富农的技术,这时被天幕提醒才想到重点,或者说一直故意忽略的重点:
当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有再多的农业技术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往日他溺爱儿子,对占农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他知道不能继续如此下去了。
“你们的封地,取决于你们能做出多少功绩。”朱元璋冷酷说道,一句话再次收缩了藩王们不少福利,“如果是废物,早早饿死算了,我也不缺那一两个为祸一方的儿子。”
藩王们缩了缩脖子,想说什么却被朱元璋冷锐的杀气逼得根本不敢开口。
一向溺爱儿子的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们都如此严厉,大臣们哪里敢多说什么。
他们知道,朱元璋认真了。
以他对贪官剥皮萱草的残酷劲,大臣们丝毫不怀疑,假如自己占田被抓,会不会自己的人皮套在草人上。
一想起那个画面就浑身一痛。
朱元璋还在挨个说着新的措施:
“允许百姓用农副产品买卖交易,鼓励百姓种果树制果脯,派农官去传授技术。”
“耕牛的事再议,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养出来的。”
“相关工具可以改善一下……”
大臣们却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家人:回去可要好好严查,有占田的赶紧还给人家!
还要多送点礼物赔礼道歉,希望不要举报他们!
但是已经迟了。
百姓此次起义为的就是田地,不少百姓直接上告官府,而其中被告的,还有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
大臣们被落了不少,但是天下百姓都看着,朱元璋到底会怎么处置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不知道朱樉荒唐吗?
他知道,并且斥责多次,但是朱樉屡教不改,知道父亲再怎么斥责也不会真对他下毒手,肆无忌惮的在自己封地上作恶。不仅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抢占民田,强抢民女,甚至和宠妃在府中以虐人为乐。后来怕自己的恶事被曝光,直接把受害者家族灭门。
原本这些事情朱元璋也
有所耳闻,
直到被起义军彻底捅到自己面前,
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
于是,不缺儿子的朱元璋,溺爱儿子但是更爱江山的朱元璋,选择了牺牲朱樉。
天幕再次到来的前一日,朱樉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留了个体面全尸。
历史上的朱樉,死于三名老妇人的下毒,因为天幕的出现,还是死于毒酒。他毒害了不少无辜的庶民百姓,轮到他自己,也算是因果报应。
当朱樉“被赐死”的消息传到民间,紧随着的是被起义军举报抢占民田的大臣和贵族慌慌张张的退还民田,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谦卑,生怕百姓不收后自己人头落地。
在宫中,听到锦衣卫将各地起义军逐渐平息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眼神幽深。
他冲大家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无力:“都退下吧。”看起来如同一位疲惫的普通老人。
大臣们以为,朱元璋是在心痛死去的朱樉。
只有最亲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知道:父皇是在庆幸,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牺牲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稳住大明江山,这笔交易太划算了。
划算到,或许他们其他儿子,日后都得紧着头皮过日子,谁敢再欺压百姓,朱樉就是他们的下场。
天幕提到了大明的藩王祸害,恐怕比起背叛大明的大臣,朱元璋更恨自己的废物子孙。
现在,他要严管儿孙们,藩王们都得夹着尾巴做封王了。
朱标轻轻咳嗽了一两声,揉了揉不舒适的胸口:奇怪,最近也没天气转凉,怎么总是不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