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还没出现吗……”
“先把已有的农书借来抄下来就好了。”
“家里哪有那藏书。”
一群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跟农人议论着议论着,差点吵起来时,有人突然跑过通知:“快去听说书!朝廷在派人说书!”
文人:“朝廷说书?说的是什么书?”
“当然是农书。”
这一下,不论是文人还是农人,集体一溜烟跑路了。
朱元璋在刺激农民积极性上,很有想法。
想要让百姓去买《大明律》,先用《大诰》讲故事,并且有实际用途,百姓才人人去买大明律,达到了普法效果;
现在想让百姓买农书,先让官吏讲书说书,更详细的操作,更适合大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具体环境。就算买不起,能每日来抄书也有用。
逐渐放松政策,让百姓和商人流通起来,也没出什么乱子。
国库也多了更多收入——卖书、卖图画所得。
朱元璋开始和大臣们商议建立农业大棚。
“地窖顶部用透明琉璃瓦,可以采光。”
“这种地窖温室能种菜不能养牛羊。”
“还是后世温室好,那种地面的大棚种菜养牛都可以。”
“你不废话吗,我们不知道,那白色材料是什么你知道吗?”
“用布帛,纸张都试试。”朱元璋听着吵来吵去心烦,最终拍板决定,“前朝可以用纸建温室纸屋,让工匠用纸张涂上防水的桐油试试。”
朱标提议:“根据各个地区,做
不同的温室。比如松江府人从前朝就擅长种棉花纺织棉花,给他们温室也种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棉花,岂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后:“养鱼也可以,江浙地区擅长水产,可以专门做养鱼。”
朱椿默默道:“养金鱼,重金卖给外国人,就说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龙袍的颜色,鱼是龙的祖先,养几年鲤鱼跃龙门后就可以化龙。”
朱元璋都被儿子搞无语了,问:“如果不化龙呢?”
朱椿理直气壮:“水土不服!”
都带回外国了,水土不同,金鱼不能化龙不是很正常。
大家齐齐侧目。
不是说你最儒雅好文吗,这坑人一事也挺熟练的。
论坑人,还得是文人心眼多。
朱元璋无语归无语,对这些政策一一应允。
他有了新的想法,想稳固统治,不一定让百姓被迫困在自己土地上。只要让他们知道,土地能让他们致富,过得更好,那就赶都赶不走。
。
清朝时期,玄烨不再自满,想要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御稻米:“召集天下农师,继续研究御稻米,以提高产量为主。”
已经能双季稻了,如果产粮再高数倍就好了。
不求后世动辄几百万公斤的亩产,能达到传统亩产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儿子们忙于农政,写农书,研究农业。
玄烨在看书。
后世的《天工开物》,只有日本版本和明朝版本,没有清刻本。
尽管天幕没有说清政府对这两本书做了什么,玄烨看到书中内容也知道。
《农政全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农”与“政”,皇室是不会允许百姓懂“政治”,尤其还是外族的皇室。
虽然名义上没有列为禁书,单纯的束之高阁后,民间少有流通。
《天工开物》更为大胆,有不少西方的先进技术。
大清连让汉人研究火器都不肯,怎么会允许他们研究西方先进技术?
玄烨想起天幕的态度:“满汉之分在后世似乎已经没了啊。”
他忍不住自我反省:都是华夏人,为什么不能人才兼容?
李唐皇室还有鲜卑血脉,对各族都是同等对待,也没见后世单独提他们如何偏见。
“李唐王朝可以成为后世人怀念的盛唐,满清为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