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后续的大汉将军一个不如一个。
公元前1o1年,将军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公元前11o年,李广利不但投降,还葬送了数万汉军,几乎是把大汉的有生力量一次性耗光】
刘彻从听到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已经不悦了,再听到李陵、李广利的战败投降,气得怒不可赦,眼神犀利地看向李广!
李陵还小不好计较,只能找李广。
至于李广利,这该不会也是李家人吧?
李广哭丧着脸:“陛下,老臣家中真没有李广利!”
这人名字怎么跟他这么像,该不会让老百姓误会他投降吧?
【我一向不喜欢太过主观地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毕竟有些历史名人本身有争议,有功也有过。但是对于李广利,这位李夫人的外戚,他真得是没做一件好事!
一边想把李夫人的儿子撺掇上位动巫蛊之祸,搞死刘据和卫子夫,还让刘彻背了一个晚年昏庸的黑锅,一边葬送大汉十万大军,那可是骑兵!知道骑兵多费钱吗?!他自己投降还娶匈奴王的女儿,自己家人被族灭,他家人真是倒八辈子血霉!我哔——他一个人!】
李广利投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o年,旱灾;
第二年公元前1o9年,大寒,史料记载“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
而李广利葬送了大汉的十万骑兵后,大汉连续遭遇天灾,哪有再生力量组织骑兵?
甚至不少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在大旱大寒的相继侵袭下,更难煎熬。
就连李广利自己的家族,也因为他的投降被族灭。
尽管历史上李广利有过平大宛的功绩,但是综合评价依然是一位平庸的将领。而他的过,远远大于他的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甚至是自己家庭,都是一位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不足之人。
刘彻气愤之余还有些尴尬:李夫人的外戚,听起来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卫青霍去病,刘彻再次挺起胸膛。
卫霍不也是外戚,怎么别人就这么优秀,李广利就不行?
这是那李广利的问题,日后遇到绝对不重用!
【刘彻最大的错误,一个是轻信李广利,另一个就是忽视了董仲舒的提醒没有及时种冬小麦。
刘彻受限于时代,以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种地
,
却不知道,
哪怕卫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赶出塞外,也改变不了4oo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一条4oo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决定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差异,也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注定不会太高。
所以,刘彻即使迁移了中原百姓去种地,依然粮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时期,刘彻下轮台罪己诏,同时,迎来了拯救大汉的功臣——赵过】
刘彻几乎是喜极而泣:还好,他还有其他功臣,大汉还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他任用贤才从来不论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贫寒,卫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汉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赵过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学习。”
武曌想起从高宗到自己以来与世家的对抗:“秦汉时期还有贫寒才子走上朝廷,到隋唐以来,世家垄断官场,如果不是糊名科举,恐怕那些寒门才子根本走不到朕面前。”
朱元璋比较淡定:“朕分设南北榜,南北学子都可以录入朝廷为官,没有地方与门第之见,对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员,是他们傻,死了也不可惜。
【华夏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氾胜之。最早的农学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赵过,现代人在盘点华夏农学史时都离不开这两位人才】
【而这两人的出现,也让华夏的农业展再次生了变化。】
秦朝,休养生息并不能解决民生艰难的问题,因为冶铁技术不足,农耕工具不够——包括耕牛,官府愿意给百姓借用就是因为铁制农具不够分给每个百姓,也不够降价买卖。
从战国到西汉,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连续几任帝王鼓励养耕牛养马;
从西汉时期开始,耕牛开始有富余,耕牛遍地,牛耕开始走上普及化,并且一直流传到了唐宋元时期。
汉武帝盛世时期,对外打平匈奴,对内兴建太学,文化展,兴修水利,冶铁技术达,农耕工具效率提高。
然而刘彻如同后世人希望李隆基早死一样,历经几任帝王积累下来的盛世景象刚刚现世,自己开始作死。
在卫青和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刘彻不肯放弃,继续穷兵黩武,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造反。
刘彻布了“轮台罪己诏”,迎来了帮他挽回大局的赵过,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研制和改进家具,如:锄头、耙、锸、镢等等常用的农具,从技术层面让农业得到大力展。
赵过在关中试行“代田法”两年后,边疆地区开始实行,有了“代田”和“代田仓”,小麦进入了主粮的范围。
【冬小麦的优点不仅仅耐旱,最重要的是它是秋种夏收,可以和粟、大豆进行轮种,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而且粟是短根,小麦是长根,有助于疏松土质,适合地质紧密
的黄土地。同一块土地进行粟、麦、豆轮种,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更多了】
董仲舒狠狠握拳,激动地看向刘彻:我都说了,种冬小麦!
刘彻:“知道了知道了,种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