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喜欢他的马车,他要不再多放几辆?
嬴政刚想到这里,立刻想到自己被盗墓。
算了,放他用报废了的,可以留给后世研究,但是帮助盗墓贼就算了。
【西汉时期,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明了一种精密的纺织器械,叫做织花机。】
【相传,陈宝光之妻曾在汉宣帝时期,被霍光请去家中传授霍家女眷如何织造锦缎。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纺织工,她通过对传统纺织机进行改造而明出了织花机。可惜这样优秀的明家却没有留下任何名字,只能说历史总是习惯性的忽略女性,让女性自己都以为是寻常。】
高高的府邸门口,一辆马车停下,马车里下来一位有些拘谨的年轻妇人。
早已等候在此的管家上前打量一番妇人身上的锦缎,看着她锦缎衣裳上的花纹做工,十分满意,态度也恭敬起来:
“陈夫人,这边请,听闻您织造锦缎技艺高,霍夫人和家中女眷已在宅中等候您已久。”
。
朝堂上,汉宣帝刘询看向霍光:“尊夫人给家人请了陈夫人教授织布?”
霍光一愣,这才想起自己府上的事:“的确,那位夫人还在霍府上,听说她善于织锦缎才请来的,未曾想到她还能明织花机。”
锦缎,起源于华夏,被称为“一寸锦一寸金”,在普遍以“丝”作为偏旁部的布料中,它以“金”作为偏旁就足以说明它的地位,也被叫做“金帛”。
在华夏这个丝织大国的所有织物中,以锦工艺最为繁复,价值最高。
织造锦缎的工序复杂,机器也复杂巨大,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陈宝光之妻在教授锦缎的过程中,改造传统纺织机再明织花机,是更为了不起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却被记在一个男人,她的丈夫身上。
她的丈夫可能连怎么织布都不会,更不用提明织花机。
【泯没女明者的名字不仅仅是女性姓名的事,明者的很多想法和理念,只有自己才知道。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到后面想要继续明就很难了。】
【尤其是纺织业,在古代基本上是专属于女子,不记录下女子的名字,不奖励女明者本人,如何促进其他女子去明创造?】
【在汉代之后许久,女子在纺织业上才有新的创新,但那时已经与汉朝无关了。】
明清赏赐贞妇除了给家族免除徭役,还会给贞妇本人实在的禄米赏赐,和诰命赏赐。
不同的诰命等级,代表着不同的特权和实质待遇。
这也是明清时为什么那么多女性愿意辛苦守贞,不光是洗脑——毕竟不识字的底层女性还是很多的,也因为实实在在的奖励。朱元璋出身于底层,很明白老百姓的心思,吹再多,也不如实实在在拿到手里的赏赐。
【朱元璋在给百姓普及《大明律》时,
特意做了一套《大诰》,
普法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呢?】
【因为《大诰》本身,对百姓就是一套护身符。】
明初年间,村民吃饱饭,没有去干农活,反而先把《大诰》拿出来翻阅一番。
村民看着也不是多识字的样子,但是《大诰》有图画,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能结合图画猜一猜什么意思。
刘彻还在奇怪百姓怎么这么耐心学法律,还是说后世法律严苛百姓不得不学?
“交税了!交税了!”一位凶神恶煞的地方官带着两个小吏来村里催收,村民上前质问:“我们今年的税明明已经交了,哪里又来什么税?”
“老太爷要过寿,你们就要交过寿的税!”地方官理直气壮压榨村民。
刘彻本以为,要上演一出学过法律的老百姓用法律回击地方官,还在摇头说着是无用功,强龙难压地头蛇,何况是毫无势力的百姓。
谁知下一秒,村民根本不跟官吏讲什么法律,一番纠缠不清后,一村人合伙,你从家里拿麻绳,他从家里拿红布,最后还拿一本《大诰》。
在一村人的合伙下,把官吏全给绑了起来,然后用红布捧着《大诰》顶在头上,朝京城走去,气势比官吏还嚣张:
“狗官,看你再欺压乡里,我去找皇上为我们平冤!”
刘彻目瞪口呆!
天幕里的官吏在骂“刁民”,天幕外的刘彻也很想骂一声刁民。
这么野蛮,这是要造。反吗?
可是看说要去找皇帝告状,又不像。
还好天幕解释了:
【《大诰》是一套类似图画书的《大明律》普法书,它里面用各种故事给百姓讲述大明法律允许做和不允许做得事,平时百姓没有事情做时拿出来当故事书看也可以打时间。】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规定,如果百姓遇到了冤情和狗官,可以把官员绑起来,百姓头顶《大诰》上京伸冤。】
【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让百姓人人家里珍藏一本《大诰》,实实在在地愿意去看去学习,也让官员被约束不敢太过徇私枉法。】
【各朝各代要鼓励生产,还不如像朱元璋一样,给出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本人封赏扬名,然后画成故事传扬出去,刺激更多人去生产和创新,进行良性循环】
难得被夸奖的朱元璋长舒了一口气。
没错,他出生底层,他最懂老百姓的心思。
什么荣耀家族,荣耀乡里,都不如实实在在的好处。
百姓试错成本低,能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能让自己多一条活路、让自己活得更好,才会主动去接受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