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也知道,自己都当上太子了,秦国还眼看着能一统天下,以后他这个诸侯王太子会晋升为天下共主的太子。只要不是个傻子,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去保什么楚国。
昌平君大约也不指望扶苏能护住楚国,可能是想让扶苏协助他逃出秦国。
大秦的都城咸阳这几年被治理得越发森严了,昌平君痛失党羽之后,想逃去楚国的难度大幅度增加。
如今能帮他脱困的,看来看去还真就只有扶苏一人。
令蒙毅退下后,秦王政问儿子:
“昌平君当初是怎么逃出咸阳的?”
扶苏回忆了一下:
“韩国旧都新郑有贵族爆发叛乱意图复国,镇压之后,昌平君就被父亲贬去楚国旧都陈郢了。”
秦王政立刻明了。
这里头肯定有因果关联,否则韩地叛乱能和他昌平君有什么关系?
秦王政捋了捋时间线,按照那个时候的局势,秦国正在准备灭魏。这时韩地爆发叛乱,很有可能是得了昌平君背地里的相助。
昌平君大约是从赵国被灭看出来了秦国一统六国的决心,所以挑了个攻魏的关键时期生乱,想给秦国拖后腿。
可惜没能成功,还暴露了自己。秦王顺势将他贬斥,拔除了楚系在咸阳的头领。
次年魏国被灭,秦国几乎是无缝转攻楚国。
显然楚系早在那时已经不成气候了,只是没防备到昌平君在楚
()国旧都起兵造反,那边的地理位置不妙,正好切断了李信大军的后路。
这次因为扶苏一直在防备昌平君,昌平君也没能联络到可以挑拨的韩国旧贵族,这才蝴蝶掉了新郑叛乱的事情,
不过新郑叛乱本来也是秦王政二十一年的事情,现在才是二十一年初呢。
秦王沉吟片刻:
“既然他想离开咸阳回楚地,那寡人便成全他。”
不放人走,留在秦国没办法处置。对方毕竟有平叛嫪毐的功劳在,秦王政不好诛杀功臣。
等人自己离去,又在楚地造反,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秦王政还在斟酌用什么方式合情合理地送昌平君离开。
是否应该叫儿子配合昌平君,给他一个逃走的机会?又顾虑到回头昌平君造反,太子协助对方离开一事会被人翻出来,反而成为太子的罪责。
左思右想下不定决心,倒是拖到了几日后的大朝会。
昌平君没等到太子的回应,决定直接撕破脸。你既不仁我便不义,太子用完他就丢,那也别怪他不念旧情。
早朝上,昌平君亲自站出来弹劾太子结党营私,威胁王位。
其实这个时候把太子打下去对昌平君没什么好处,他又不可能再扶一个新的公子上位。
但是不把目光放到昌平君个人头上,而是放在整个秦国上面,那好处就很大了。
大秦储位动荡,这是楚国的机会。
秦国太子已经临近加冠,手中势力也不算小。如果父子俩反目成仇争斗起来,灭楚的战争肯定会受到影响。
即便不说这么远的事情,光是咸阳因为这事产生的动乱,就够昌平君钻到空子借机逃走了。
昌平君志在必得,抬头自负地看向高阶上的太子扶苏,眼里写满了“这就是你过河拆桥的代价”。
扶苏差点就笑了。
昌平君别是自己没体验过父子亲情,就觉得别人家都只有虚情假意吧?
也不怪他,谁让他爹楚考烈王管生不管养,抛下两个儿子自己潇洒地回国继承王位去了。然后还到处拉帮结派要攻打秦国,根本没考虑过自己留在咸阳的两个儿子是死是活。
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扶苏亲自出面。
他偏头看向父亲,一脸乖巧懂事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会背着亲爹私下培植势力篡权夺位的那种人。
秦王政威严地扫视了一圈,似乎看透了众人心里的万般思绪。
片刻后,他轻描淡写地说道:
“这件事是寡人准许的,尔等可有异议?”
满朝如死一般的寂静。!
无字惊鸿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