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楚国太难灭,王翦自然不能为了王氏的安危就敝帚自珍。他会以大局为重,冒着风险领大军灭楚。
可如今由于太子扶苏和昌平君的一系列操作,灭楚难度大大降低,王氏倒是没必要硬着头皮上了。
在战术讨论的会议上,王翦主动提出可以配合诸位将领。他擅长稳扎稳打,不如坐镇后方负责屯田和把控大局,在前面出风头攻城的事情,交给其他功勋家族即可。
这是王老将军在许诺给大家兜底,如果哪一方战事不利溃败了,他可以及时支援稳住局面。
但是如果大家的攻城十分顺利,王翦自然不需要出来刷存在感。王氏可以借此得个屯田调度的功劳,却不至于扎眼。
像这样有收获、收获却没多到让人眼红的程度,正是如今的王氏最想达成的结果。
不过这个安排需要考虑一件事——
王翦笑问秦王:
“不知王上可愿派臣在要地屯田?”
若是让他去屯田,就得给他足够的士兵。毕竟种田要人手,运粮要人手,出现兵败前往支援更要人手。
让他一个军功卓著的老将带着那么多人在边境种地,有兵有田还有粮。只要他想就此自立为王,秦王是很难阻拦住的。
更危险的是,那个时候秦国在和楚国打仗。
别的将军带兵深入楚地,他王翦可是占领着将军们回国的要地。一旦他翻脸,切断秦军的回国路线又不给粮草支援,那些秦军就彻底成为孤军了。
秦王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寡人自然信任将军。”
其余将军却脸色微变。
王上信任老将军,他们也信任。但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对方手上,任谁也要心里打鼓的。
扶苏适时开口缓和气氛:
“秦军入楚倒也不是只有这一条路,既然要屯田,不妨多屯两处,也让王老将军减轻一些压力。”
父子俩早就打好了商量,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秦王负责表达对将军们的信任,免得老将寒心;扶苏负责提出退一步的解决方案,达成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个方案不能由秦王政说出来,否则会有不信王翦的嫌疑。可为了武将之间的和谐,国君又不能完全不顾其他将军的忧虑。
秦王政发现,此时能有儿子和自己打配合,确实轻松不少。
最终,众人商议以二处作为屯田之所,分别是从魏地、秦地和齐地百越交界处入楚的位置。
二地分别交由王翦、蒙恬和赵佗负责屯田。
他们后续清理楚国贵族本来也要从各个角落入楚,防止楚人互相支援。而且这二处也是贵族逃亡别国的要道,可以顺便设置路障阻拦出逃者。
二处屯田之所,相当于将士们有二处兵力和粮草的支援点。哪怕两处都出了问题,还能有个退路。
将军们十分意外百越边境可以借道出兵,可见秦国和百越的商路确实经营得十分不错。
百越这边的屯田负责人是赵佗,他上辈子是进攻百越的秦将之一,和任嚣配合彻底打下了百越。
几l年前扶苏建立商路时,百越之地也需要一些驻兵维持商道的安定。他便想到了赵佗此人,提前将人派了过去。
这两年赵佗在百越经营得倒是不错,竟然和百越部落首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百越屯兵交给他是不用担心的,而且有商队的牵制这人也不敢搞小动作。
不过百越其实是最后的选择了,正常情况下秦军不会从那边走。有蒙恬坐镇秦楚交界,根本不会用到百越。
蒙恬绝无可能背叛大秦。
在场众人都懂这个道理,对这一安排毫无异议。
他们怀疑所谓的在百越屯田作为第二个支援处,其实是为了后续灭齐做准备。
毕竟那里也是齐地的边境,之前预备灭楚的队伍,从那边走就可以直接攻齐了,非常方便。即便军队不过去,屯田百越的军队也能自己调头去打齐国。
大家挤眉弄眼一番,都觉得王上和太子肯定是这个想法。
总不能是为了打百越吧?百越现在看着挺乐意主动融入大秦的。
会议结束之后,众人散去。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空出秦楚边境的大量田地,然后开始往二处派遣士兵。
没有了上辈子李信战败损失二十万大军的事情发生,如今大秦能出动的军队数量相当多。即便去掉攻楚的部队,再分出二处屯田也绰绰有余。
尤其是还有二晋之地的庶民尝到分田的甜头之后,主动参军。
就是士兵太多,耗粮也会极多。众人商议着先缓一缓,攒几l季的粮食,再发动总攻。
有贵族们的“支援”,其实也不需要缓太久。短则一年,多则两年,肯定是够的。
如果齐国那边能多出点粮食的话,一年足矣。
所以齐王不该多支援一点吗?
扶苏当即给郦食其写信,提醒他该问齐王要粮食了。齐国如此富庶,粮食留着不吃放久了也会腐坏,着实是浪费。
郦食其收到信后当即表示了解,扭头就进宫求见齐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