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迁对李牧甚是不满,倒是没有当场表现出来,等人出宫之后才作。
赵王很不高兴:
“他刚刚那是什么表情?埋怨寡人误解了他?”
郭开劝道:
“武安君为人傲气,被误解了自然会心生不悦。他忠心耿耿,大王莫要因区区谣言就与将军离心。”
不劝还好,越劝越来劲。
赵王迁想起来李牧有亲戚在秦国当将军,两边的血缘关系还挺近的。似乎李牧的父亲和秦国的南郑公李崇是亲兄弟?
赵王迁于是又问:
“秦国这一次派了那李崇出征吗?”
郭开答:
“并未,但是派遣了李崇的孙子领兵。”
战场上要和堂侄兵戎相向,这让赵王迁如何能不怀疑两人是否会私下往来?李氏在秦国混得可谓是风生水起,李牧若想改换门庭,简直轻而易举。
郭开假模假式地说公道话:
“当初李昙带着长子李崇入秦,幼子李玑却没有跟去,想来对我赵国绝无二心。李牧是李玑之子,自然和他的父亲一样忠心。”
赵王迁撇撇嘴。
李玑忠心那是李玑的事情,这人确实看着父兄混
得那么好也一点都不心动。但这不代表李牧也忠心,
毕竟李昙祖上还一直都是赵国臣子呢,
李昙不照样弃赵事秦了?
郭开想了想:
“王上不如再看看,若他真勾结了秦国,必然瞒不住,很快就会露馅的。”
这番对话刻意没有避开旁人,是以赵国贵族很快就听闻了。
众人哪里想到这是郭开在故意为自己营造好形象,只当他郭开虽然奸佞了一些,大事上还是拎得清的。
大战在即,郭开能替武安君说好话,劝一劝王上,说明这人还有救。
殊不知郭开这是在为李牧挖坑,配合秦国的下一步计谋。赵王迁本就疑心李牧对自己不满,接下来只会看什么都吹毛求疵。
郭开原本都没指望能说服赵王迁相信李牧背叛赵国,所以他想了另一套更稳妥的说辞。
大致就是——李牧对王上您不理朝政的行为不满已久,已经暗中勾结了其他公子想要扶持对方上位。
按照正常逻辑,赵王应当不会怀疑李牧叛国。倒是李牧想换个赵王的可能性,更有说服力。
尤其是他赵王迁本就是被先王废长立幼扶起来的,原本的太子赵嘉是嫡长子,颇有美名。
结果没等郭开掏出这么完美的说辞,赵王迁自己先给李牧找到了叛国的借口,怀疑人家想去投奔亲戚。
郭开:“……”
这可怪不得我啊!我还什么都没说呢!
郭开实在是搞不懂赵王迁的脑回路。
两边的李氏族人都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国家征战,怎么人家秦王就没怀疑过陇西李氏叛国呢?
人比人得死。
大概这就是悼襄王废长立幼的报应吧。
越跟赵王迁相处,郭开就越觉得赵国要完。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着急找下家,能在赵国一手遮天不比去秦国当个不一定有实权的高官舒坦?
郭开唉声叹气地回府去了,反倒让暗中盯着他的人觉得他是真的在替李牧担忧。
这也就是那群贵族不知道当初廉颇归国失败是郭开收买了使者干的,不然他们绝无可能这么天真。
回府之后郭开只是冷笑。
整个赵国上下全是蠢货,唯一有点能耐的公子嘉也十分天真。
糊弄这些蠢货,随便做做戏就行了。他现在表现地越信任李牧,后续处决李牧的时候就越不容易穿帮。
机会很快就送到手里了。
李牧到底是知道了邯郸出现过对自己不利的流言,于是战事上越尽心,避免被人抓到把柄。
只是武将有武将的思维,他们理解不了傻缺君主的想法。
李牧觉得自己只要牢牢把守住了重要的城镇关隘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将秦军打退,那便万事大吉。如果局势好一些,能顺便抢几座秦国城池,便再好不过了。
所以为了大局计,现秦国派遣小股部队去打某个没什么要紧的城池时,李牧稳住了没有妄动。
打仗很难一座城都不丢,而且那城池附近也没什么险地可以防守。左右这种丢城只是暂时的,等打退了秦军,轻轻松松就能收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