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这些将来为秦国发光发热的人,嬴政便将心思放到了重中之重,也是最令他介怀的,他尚未出世的孩子身上。
扶苏。
一个听起来非常好听的名字,无论释义为高大的树木还是大盾,都代表着老父亲对于孩子的美好的期望。
哪怕此刻嬴政知道在另一个世界中,扶苏跟自己的关系不是太好,甚至于很差,嬴政都不想放弃这个名字。
无他,实在是太好听了。
咳咳,名字不是关键,关键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光幕中曾非常乐观的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依照父子整日相处的模式就可以让扶苏的思想向法家靠近。
嬴政从梦境中脱离出来以后,却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何种观点,更取决与于这人物的性格,万一是一个听到老父亲说话就不耐烦的性格,就算陪在他身边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二点个问题就是,法家是什么1?
嬴政听说过儒家墨家阴阳家,唯独没有听说过法家,想来也是后世归纳总结,或许就是取自变法之意,毕竟这其中还涉及到郡县制与分封制问题,怎么看都像是跟变法相关。
再联系到‘诸臣皆以为便’,只有李斯支持自己,那么可不可以认为李斯也属于法家?
在者前一个故事里面提到的韩非,嬴政曾经读过韩非写的书,归纳总结跟李斯应该同属于法家,没有记错的话他们的老师荀子,一个虽然与其他儒生关系都不是很好的大喷子,但是当世大儒。
那么他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若是他找来荀子当自己未来孩子的老师,一部分跟荀子关系不好的儒生总不会想着来撺掇扶苏做什么了,另外按照他的教学思路,再培养出一个类似李斯、韩非之类的学生也不是不可能。
皆是再给自己的崽崽安排王翦等等自己的老师同步教导,想来效果应该更好了吧?
想着,嬴政顿时精神抖擞,天刚蒙蒙亮,就命人传李斯入宫觐见。
“臣李斯,见过大王。”
“通古坐,你我君臣何须如此客气。”
李斯刚一来,就见大王脸上满是亲切的笑意,十分亲昵得叫着自己的表字,让本来就觉得大王是不是因为天幕要重用他的李斯愈发轻飘飘了。
大王不愧是大王,说话都这么悦耳动听。
顶着晕乎乎的脑袋刚一坐下,李斯便听到大王用着更和煦温柔的声音问道,“通古啊,不知荀子近日来身体如何啊?”
作者有话要说:
1冷知识,春秋战国的时候木有法he家
春秋战国时期从未有组织或学派称作“法家”,而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将一派命名为“法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成熟很晚,但渊源很早,其思想源头可上追溯于夏商理官。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李悝、子产、吴起、商鞅、慎子、申子、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学派,于战国末期由韩非集其大成。汉代时对其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则成治理国家的基础。
奋斗吧!陛下!(1)
“大王,你,是问臣的老师,荀子吗?”
李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表情有一瞬的僵硬,但随即就反应过来,紧接着道,“老师身体还算硬朗,前些时日通过书信,似乎还不错。”
“若是寡人没有记错,荀子先生是赵人,现在居于楚国兰陵?”
“大王没记错。”
李斯点点头,点头的瞬间突然福至心灵,意识到大王不会无缘无故问老师如何,又点了一下是赵人。
这一点就非常微妙,重点点明了老师作为赵人不在楚国。
是不是暗示着什么?
可像是这样的儒生游历各国实在是窸窣平常,老师在去兰陵之前还在齐国稷下学宫呢,虽然待得并不是很愉快。
唔,确切的说老师在哪国待得都不是很愉快,没到一个地方刚有了新的工作,总是被同僚排挤。
丢官复起都好几回了。
也有可能是老师那张嘴巴不饶人,无形中得罪许多人也可想而知。
可大王不会无缘无故提到这件事,哪国人,在外国从事,唔,难道大王是特指出六国客?
想到这李斯特地注意了一下陛下的表情,单单是六国客的话大王断然不会亲切的叫自己通古,更有可能是一边说着欣赏自己,一边表示时局艰难,旧贵族和客卿之间矛盾重重,他这个做大王的也不好做,从而让自己主动提出来配合陛下演戏,假装逐客然后在请回来,还能刷一波好名声。
李斯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就说出了真相,但是这个念头在心中过了一遍就暂时放下。
总之现在不是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既然排除了这个可能,就想想还有什么可能导致了大王突然提起老师。
肯定不是因为大王想要了解一二,刚才大王可是连自己的表字和老师的基本情况都说明白了,很显然已经做过一番调查。
不是想了解,不是想要借着这件事引出别的事情,那么大王的目的很明确了——大王的目的是老师这个人!
李斯脑海里想了很多事情,时间却只过去了一瞬,细心思考,大胆求证,李斯点完头的瞬间便紧接着道,“老师乃是大才之人,大王可是见猎心起,臣以为若是大王礼贤下士,未必不可。”
“通古懂我。”
嬴政在心中给李斯竖了一个大拇指。
不愧是见了两面就想给他升官的人,实在是太懂自己了。
难怪平行世界的自己对李斯也是那么的喜欢,多么好用的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