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英国公加封左柱国,就被从北方边境调回,统管西郊大营。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防备英国公拥兵自重。
西郊大营有四十万兵马,掌管西郊大营,看似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大周实行的是将兵分离制度,除了边军外,天下大多数兵马都集结在西郊大营。
而西郊大营的将军,只有练兵权,没有统兵权。
没有官家的命令,即便是英国公,也不能调集军队出营。
战时,官家会指派将军,去西郊大营调兵,而原本统帅那些兵马的将军只能留在西郊大营。
现在西北未定,还需要孙琦坐镇,因此官家对于孙琦把孙浩作为质子留在汴京的举动十分满意。
封赏完,自有太监将二人领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两人站好后,早朝正式开始了。
袁文绍本以为早朝这种时刻,谈论的应该都是军国大事。
没成想,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最奇葩的是,某州的知州上书弹劾通判,原因是他判了一个案子,知州认为不合理。
案件的经过是这样,当地有个少年怀疑继母暗害了自己的父亲,就把继母给杀死了。
经过调查后,确有其事,通判认为少年是为父报仇,情有可原,只罚其杖责了五十。
知州认为这么判很不合理,杀母乃是大罪,虽然情有可原也应该流放三千里,而不是如此简单放过。
好家伙,就这么一个案子,文武百官跟市井小民一样争吵不休。
有的认为少年杀母,无论什么原因都是不孝,应当处以极刑,也有的认为通判判的没错。
还有人附和知州的观点。
袁文绍看的都有些傻眼了,这就是决定天下大事的早朝?
最终还是官家拍板,判其流放千里,没收家产。
不过此人能被官家亲口御判,也算是祖坟冒烟了。
接下来又议了几件事,无人上奏,太监宣布退朝,百官参拜后,等官家离开后,才起身。
“哈哈,恭喜忠勇伯。”
起身后,一群人围着袁文绍道喜。
袁文绍根本不认识,只能客气应付。
好在袁维昌出面,替袁文绍介绍了一下。
向他道喜的都是有爵之家,至于那些文官自视清高,自然不会向他道喜。
许多人要宴请袁文绍,都被他找借口拒绝了。
至于理由很简单,再过几个月他就要成婚了,要忙婚事。
不过有的是家里办喜事,或者老母亲过寿,这样的他就没法拒绝,只能应承下来。
不过袁文绍也不担心,这种只能算是正常往来,他还没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参与这样的宴请,不会遭到猜忌。
袁文绍看着丝毫没有离去之意的人群,有些头疼。
好在这时有个太监走了过来,说道:“袁伯爷,官家召见,跟咱家来吧。”
“各位,官家召见,在下先失陪了。”袁文绍拱了拱手,连忙开溜。